发表时间: 2024-09-15 09:32
2019年,山西有一位老农非常有名,他叫张喜才,已经70岁高龄了。在过去的8年里,他用小楷抄写了四大名著,并且将它们献给了党的百年华诞。
老爷子用367万个小楷字自制了152本书籍,书中充满了他一生的心血。
然而,这件事情一被曝光,立即在社会上引发了轰动。许多人深受感动,称赞这位老人是文化传承的杰出代表。
甚至有些所谓的"专家"跳出来表示这种东西毫无意义。
这事儿一出来,在网上可引起了轩然大波。大家都在议论纷纷,有人说这是文化传承的典范,有人却觉得这纯属浪费时间。
这位1940年生于山西的张喜才老爷子,曾饱受战乱之苦。那会儿,村人天天都在追求一顿饱饭。
在这样的情形下,读书?那简直是天方夜谭!但是咱们张大爷可不是普通人。
村里的一位老学者开了一家私塾,张喜才听到这个消息不禁高兴得合不拢嘴,天天都要往那里跑,似乎饿狼闻到肉的味道一样。
在老先生的鼓励下,张喜才开始了他的书法之旅。老先生还特意奖励了他毛笔和宣纸,以示鼓励和支持。
可惜美好时光不久,仅仅过了两年,我就得回家务农了。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你是否认为这就能阻止张喜才追求文化吗?不,当然不能。实际上,在放牛的时候,他就已经习惯了用树枝在地上写写画画。
你不觉得,这很像现在的“网红”吗?他们为了出名,什么奇怪的操作都做得出。
张喜才为了学习,竟然把牛场当成了书法练习场。
这段经历使张喜才下定决心自学书法。
在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穷孩子能够有如此的追求,是不是特别不容易呢?如今,生活条件好了,我们反而对学习的热情减退了。
这种从小就养成的爱好,就像是刻在骨子里的印记,怎么都忘不掉。
难怪张喜能在历经50年的坚守后,还能做出如此的成就。
张喜才的人生经历了一次大的转折,原本准备投身高强度军事训练以报效祖国,但却因一次阴差阳错的机会,被分到了书法组。
张喜才刚开始写得很不顺手,可以说是费劲儿无比。然而,他并没有放弃,反而磨练出一股子不服输的精神,坚持一笔一画地琢磨。
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他的字写得越来越好,甚至在小组的书法比赛中获得了第一名。
张喜才为了练好书法,花费了大量津贴,将大部分津贴用于购买笔墨和字帖,这种做法在当下年轻人中可能无法理解。但想一想你可知道,那个年代的津贴有多宝贵!战友们纷纷吐槽张喜才疯了,但张喜才对此毫不在意,沉浸在书法的世界中。
这让我想起了现在一些"疯狂"粉丝的行为,他们为了追星,掏空钱包都无所谓。
张喜才在三年兵役之后,含泪退伍。然而,他对书法的热爱并没有因此而消失。被分配到印染厂当工人后,他仍然坚持练字。
我很难想象白天做力量活,晚上还能做到坚持练习写字。
同事们都觉得张喜才魔怔了,下班了还不休息,在那里练字。但张喜才却霸气地说:“只要能写字,我就永远不会累。”
就这样,张喜才在工厂里逐渐成为了小有名气的“书法家”,常常帮同事们撰写对联、签条之类的东西。
张喜才的军旅生涯犹如一部充满动力的剧集,他的经历展现出一股顽强的斗志。他从偶然加入书法组开始就决心不止步,最后他凭借着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成为了工厂中的一名出色的书法家。
这次经历不仅让张喜才的书法水平突飞猛进,而且更重要的是,坚定了他对书法的热爱。
张喜才终于退休了,在家练字,那叫一个不亦乐乎,简直像是如鱼得水一般。
天气好的时候,张喜才会背着木桶和大毛笔出门,找个空地,先洒水,然后挥毫泼墨。
这阵势,比街头艺人还吸睛!路人纷纷停下来看,张喜才可不怕被围观,反而乐在其中,享受人们的赞美。
有一次,一个小男孩被张喜才的书法所吸引,他请求张喜才教他写字。张喜才毫不犹豫地开始耐心地指导他。
张喜才还经常遇到几位前来和他切磋书法的老人,这个的互动让他能够从中获取许多宝贵的经验和知识。
随着时间的推移,张喜才逐渐在当地开始小有名气,无论是村里人请他写对联、题字,还是其他的工作,他都会乐意接受。
你们看,张喜才退休后过着我们常说的诗与远方的生活。他每天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还得到了大家的认可。
张喜才的人生经历告诉我们,拥有自己的兴趣爱好可以让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张喜才一直没出过远门。但是后来儿女们带着他出国旅游,他终于体验到了。
没想到在国外的博物馆内,他竟然会看到了中国历代书法名作的展览。
看着外国人欣赏中国书法的眼神,张喜才的自豪感油然而生。当即便生就体验区挥毫泼墨,写出几个大字。
外国游客们惊叹不已,纷纷鼓掌喝彩。其中一位金发大汉还用蹩脚的中文称赞他为"一流大师"。
自回国以来,张喜才一直在思考如何以实际行动传承中华文化。经过深思熟虑,他决定从抄写中国古典文学作品开始。张喜才认为,如此一来,不仅能让人们欣赏到书法的美,还能吸引更多人去阅读中国的文学名著。
最后,张喜才选了四大名著作为抄写对象,这个主意一出来,全家人都被吓坏了。
张喜才的书写马拉松即将开始。预计需要写9年左右才能完成,总计达到350多万字。然而,他给自己制定了一个8年的目标,他希望能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时完成这场书写马拉松的挑战,以此作为一份独一无二的献礼。
这八年并不容易度过,有时候特别累,但还要面对周围人的嘲笑和质疑。
但是,每当想到这事情的重要性,张喜才就会选择坚持下去。
掐指一算,张喜才历时八年,终于圆满完成了这一抄写任务。他在最后一个字落下的那一刻,欢喜得难以自抑,心里的欢喜之情简直无法用言语来形容。
他把所有抄本放在客厅的书桌上,欣赏着凝聚了自己汗水和心血的作品,仿佛又看到了那些无忧无虑的青春岁月。
张喜才的儿女把这个消息发到网上,结果引起了轩然大波。有人赞叹他的毅力,称赞这是文化传承的典范。
然而也有人对他浪费时间和金钱表示质疑。甚至书法界的一些大佬出来批评他,称他的字迹不够专业,就是外行人的涂鸦。
尽管面临着争议,张喜才依旧保持淡定。他坦诚自己抄写四大名著是出于个人的兴趣爱好,并不关心他人的看法。
最终民间文化协会会长听说了此事,主动与张喜才取得联系,他对张喜才的文化传承事业表达了极大的赞赏。
在会长的帮助下,张喜才的抄本和故事被用作宣传传统文化的素材,给很多中小学带来积极的影响。
张喜才看到自己的心血能教育后人,觉得一切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