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7-01 15:27
寺庙是佛门重地,也是所有信佛之人,寻找庄严净土的所在。
因此,无论寺庙坐落在偏远乡村,还是喧嚣闹市,总是香火不断,梵音袅袅。
踏入这幽静的佛门世界,我们经常会听到那些虔心修行者们,口中常常诵读一句“南无阿弥陀佛”。
因此也曾好奇,这句“南无阿弥陀佛”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意?
可当你深入了解它的中文含义后,方才发现,原来这耳熟能详的佛号,不仅是佛家弟子的口头禅,更是心灵的皈依。
而这六个字,竟被许多人误读了多年。
佛教从印度传入中国,大约在东汉初年。
起初还算低调,但到了西晋末年,佛教在士族豪门圈里突然声名鹊起,从此在中原上层礼佛之气蔚然成风。
南北朝时,佛教更是火得一塌糊涂,佛寺也是遍地开花。数量之多,尽管佛教传扬的气氛是一点不差。但南北的佛学却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
北方的佛学和经学结盟,侧重戒行和禅定,实践为先,南方佛教则跟玄学携手,重视义理,理论为重。
隋朝统一天下后,南北佛教也握手言和,开启了理论与实践并重的修行新篇章。
随着佛教在中原的落地生根,信徒们对佛法指导的需求也水涨船高。到了唐朝,佛教迎来了它的高光时刻,然内部各派学说版本纷繁,纷争不断,既无人能自诩为正统,也无法证明别人为旁门左道。
在此混乱之际,为了弘扬佛法,为了彻底解决对佛教教义的疑问。
玄奘挺身而出,立志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求取真经,以平息这场佛法之争。
贞观元年,玄奘从长安出发,在没有拿到通关令的情况下,违反当时出关禁令,偷越玉门关,孤身一人踏上了西去印度求取佛法和真经的万里征程。
然而,此路并非坦途,《西游记》中唐僧师徒经历八十一难方才到达,而玄奘取经之路”,也是步步惊心。
路上得学外语,才能和当地人沟通;得懂当地的风俗,免得不小心犯了忌讳;还得时刻提防战乱匪患,因为大唐之外可不是什么太平的地方。
他穿越了茫茫的大沙漠,走遍了西域那些国家,行程五万多里路,花了整整三年的时间,才终于抵达了天竺,也就是现在印度北部。
到了印度以后,他挨个儿拜访了佛教的六大圣地,还在那烂陀寺拜了戒贤大师为师,跟着学了五年。之后呢,他又遍访各地,宣讲佛法。
贞观十五年春,玄奘携带657部佛经回国,四年后回到了长安。
玄奘一生翻译了佛经74部、1335卷,这些经典不仅丰富了中土的佛教文献库,还为后世学者提供了研究佛教历史、文化和教义的重要资料。
念佛,这可是佛教徒们的独家修炼秘籍,或是念诵佛名号的一种修行方法。
一心念佛,能帮你远离情欲,解脱烦恼,甚至死后直升佛国。
小乘佛教念佛,专指想念释迦牟尼佛。
但大乘佛教可就不一样了,他们认为佛多的数不清,故所念之佛也有许多,不过,其中最盛行的还那句“南无阿弥陀佛”。
但你知道吗?并不是所有信佛的人都明白“南无阿弥陀佛”是什么意思。
有些老人虔诚地念了几十年,竟然也不知道这句话到底啥意思。
“南无阿弥陀佛”是梵文Amitabha Buddha(阿弥陀婆佛陀)音译的略称,指佛教西方极乐世界中最大的佛。
“南无”一词,其实就是恭敬礼拜的深意,同时也代表着皈依的真心实意,可理解为信徒一心归顺于佛的行为。
“阿弥陀佛”以中文释义,“阿”就是“无”的意思,“弥陀”呢,对应着“量”,“佛”字则代表着“觉”。
整体而言,即为“无量觉”的至高境界,意思就是无所不知、无所不觉那种大智慧和大觉悟。
因此,“南无阿弥陀佛”是佛教的专业术语,意思就是“向阿弥陀佛归命”。我们也可以称阿弥陀佛为“无量寿佛”或“无量光佛”。
而念“南无阿弥陀佛”这句话,就是“念佛”。
以前,有人问六祖大师,念佛有啥好处?
六祖就回答说:念这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就把众生的信心和阿弥陀佛救助众生的行动都包含在这六个字里面了。
佛不忘众生,而众生不忘自己。
“一切众生本来成佛”,念佛就是发心做佛。每念一句“阿弥陀佛”,也便如同在心头恭敬礼拜十方三世一切诸佛,其功德无量,不可思议。
阿弥陀佛在《无量寿经》上的意义可大了,被归结为四十八愿,包括摄法身愿、摄净土愿和摄众生愿。
他发愿要成就西方极乐世界,目的就是为了救度众生。
希望一切众生都能在此生中了生死、出三界、生净土、成佛道,跟他一样寿命无量、光明无量,样样都无量、圆满。
虽然《无量寿经》是四十八愿的精妙注解,但它其实还只是个简略版。要想更弘深的了解,那就得去参悟《大方广佛华严经》了,因为它才是《无量寿经》的详细说明书。
探索佛法的路可没尽头,《大方广佛华严经》虽然博大深远,但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里说的那些法语,又是对《大方广佛华严经》的精细讲解。
所以每念一次“南无阿弥陀佛”, 也就相当于是把释迦牟尼佛四十九年所说的一切法,也都念到了。
阿弥陀佛,简称弥陀佛,乃大乘净土宗之信仰核心,其地位之尊,不言而喻。
他也被尊称为阿弥陀如来。如来者,悟透真理之人,释迦牟尼因此亦得释迦如来之号。在佛教中,如来称号可是顶级的,至高无上。
传说阿弥陀佛在修行成佛之际,曾立下四十八个宏大誓愿,其志之坚,其愿之广,令人叹为观止。
他发誓,如果这些愿望一个没实现,他就不成佛。其中,第十八个誓愿尤为动人,名曰“念佛往生”。
就是要把所有念佛的小伙伴,无论贤愚,一个不落,全都送到极乐净土。
佛经上说,西方有一处极乐净土,那里众生无苦,唯乐是受。
而阿弥陀佛,身居西方净土,就是那片净土的王,净土就是他的地盘,他的王国。
所以,“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就成了通往极乐世界的VIP门票。
于是,就有了个说法,只要嘴里念叨“南无阿弥陀佛”,阿弥陀佛就会把任何人护送到极乐净土。
不过,话说回来,也不是谁死后都能变成佛陀的。
因此,渡往彼岸这件事,就算是修行多年的僧人也会觉得艰难无比。
于是,信徒们在渡往彼岸之时,便会口中念念有词:“南无阿弥陀佛,南无阿弥陀佛。”他们相信只要心中默念“阿弥陀佛”。就等于他们将身心皆托付给阿弥陀佛。
按照佛教净土宗的讲法,凡夫俗子念足一万遍阿弥陀佛”,如果修得正果,那“接引佛”阿弥陀佛便会亲自出马,给他开个VIP通道,直奔极乐世界。
信佛的人常念:南无阿弥陀佛。就能在阿弥陀佛庇佑与指引下,顺利到达彼岸,走向那极乐的世界。
大家对阿弥陀佛的誓愿深信不疑,因此,“南无阿弥陀佛”这六个字,既是对阿弥陀佛的恭敬称呼,也成了佛教徒们虔心修行的口头禅。平时自然也是念个不停。
但净空法师曾透露个小秘密:以前这个咒语念起来特灵,现在却像失效了?关键就在于发音不准!
大家都知道,“南无”俩字,源自梵文Namas。
古代有个叫杨衒之的,在《洛阳伽蓝记·永宁寺》里记录了个场景,说“(菩提达摩)口唱‘南无’,合掌连日。
不过,“南无”这俩字,如果念成“nánwú”,那可是大错特错。
佛教盛行的时候,正是魏晋南北朝、唐朝那会儿。
那时候的国语不是中原古语,就是传说中的大唐雅音,那时的“无”就读“摩”,所以“南无”是直接音译过来的读音。
密宗的经典里还有翻译成“那摩”的,意思也都是皈依,一切向佛看齐。
所以,要想念得准,“南无”俩字,用广东话、客家话一读,那味儿就对了。
再来说说“阿弥陀佛”里的“阿”,得张嘴,从喉咙到胸膛的共鸣,那气势,杠杠的。
“阿弥陀”现在洋气的外文名是Amita,佛就是Buddha,早年间都把他翻译成“菩陀”,每个时代都有它的时尚译法。
最后还得提醒一句,“南无阿弥陀佛”,可别念成了“喔”弥陀佛,一试发音就知道了。
自己体会下,念“阿”时嘴是张开的,像是在微笑,而“喔”呢,嘴是缩着的,声音往下沉,感觉人都往下坠了。无论是他认得观感,还是其中的寓意,都不是很好。
妙慧法师说,佛什么都不缺,不在乎你一炷香,但在意你一颗心。
“南无阿弥陀佛”,不仅是佛教徒的口头禅,更是蕴含深厚意义的修行秘诀。这六个字,它不仅意味着向阿弥陀佛归命,也寄托了信徒的无限信仰与期盼。
虔诚地念诵这六字真言,就是祈愿世间皆得阿弥陀佛的庇佑,走向心灵的彼岸。
来源:中国知网《从“南无阿弥陀佛”的字音说起》孟万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