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05 15:54
佛教是我国现有五大宗教中历史比较悠久,影响也比较大的一个宗教。在我国有2000余年的历史。佛教虽然来自印度,但其成熟和发展是在中国完成的,它既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又丰富了中国传统文化,成为中国文化重要组成部分。
一、佛教传入中国
大约在公元1世纪左右,印度佛教内形成了新的派别——“大乘佛教”,他们的教义宣扬“普渡众生”,好比用一只大船,能运载众生从生死此岸世界到达涅磐解脱的彼岸世界,从而成就佛果,而把原来的原始佛教称为“小乘”。东汉时期,佛教传入中国。公元64年,汉明帝梦见一个身高六丈,头顶放光的金人自西方而来,在殿庭飞绕。正要开口问,那金人又呼的一声腾起凌空,一直向西方飞去。次日,有大臣解梦说“西方有神,称为佛,就像您梦到的那样”,于是汉明帝派蔡音、秦景等大臣十余人出使西域,拜求佛经、佛法。
蔡音等一行在大月氏国(今阿富汗境至中亚一带)遇到印度高僧摄摩腾、竺法兰,并见到了佛经和释迦牟尼佛白毡像,于是恳请二位高僧东赴中国弘法布教。公元67年,二位印度高僧和东汉使者一道,用白马驮载《四十二章经》、佛像同返国都洛阳,并在洛阳兴建僧院,取名“白马寺”(纪念白马驮经之意)。此后,佛教在中国逐渐广泛流传。到南北朝时期,历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高僧云集,佛寺遍布,僧尼众多,佛教的声势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唐朝杜牧诗云“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生动地描绘出当时佛教的盛况。
二、佛经的中国化
佛教的中国化离不开佛经的中国化。佛教传入中国后,佛教在中国的流传与佛经的汉译运动紧密相关,先后经历汉、魏、晋数百年的佛经翻译、融会和传习过程,大概可分为三个不同时期。
一是三国时期,由外国僧侣主译。这一时期佛经由外国僧侣翻译大概意思,华僧揣意,然后书写出来,但翻译结果不太理想,往往差之千里。但在译经过程中,中国僧人运用老子学说来表达佛理,为佛教教理的中国化、通俗化作了很大努力,促进了佛教在中国境内的传播。魏都洛阳和东吴都城建业(南京)是当时译经的二大中心。
二是两晋南北朝中外人士合译时期。这一时期,华僧的代表性人物有道安为佛经翻译工作和佛教在中国的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道安法师组织佛经翻译工作7年,共译经10部180卷100余万字,并提出了许多翻译佛经的理论。他对佛教的最大贡献在于,为中国佛教徒制定了一整套仪规。他在研究印度佛教戒律的基础上,制订了《僧尼规范》和《法门清式二十四条》(释姓),成为中国佛教奠基人之一。这一时期,中国佛僧开始对汉译佛经义理进行诠释和价值评判,进而开宗立派,形成中国佛学宗派。
三是隋唐中国佛僧主译时期,以中国僧侣玄奘、义净、不空等为代表。南北朝以后,翻译渐成国家大事,依皇帝敕令举行。到隋代,朝廷专设经院,译场组织渐渐完备,凡译经大师,都是汉文、梵文俱精,并精通佛学。到了唐代,翻译制度更趋于完善、严密,参译人员众多,由主译者统摄始终,各人均有专司,并规定了翻译的原则、体例。同时,也掀起了西行求法、取经的热潮。
据元代《法宝勘同总录》,从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安世高译经到北宋景祐四年(1037年)译场停顿,凡889年,计有知名译家192人,译出佛典1333部,5081卷,印度佛教大小乘教派之经、律、论三藏经典几乎全部被译成汉文。
三、本土佛教八大宗派的繁荣和衰落
随着隋唐的统一、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和及帝王的护持等条件下,使得佛教八大宗派在隋唐正式形成,开创了中国佛教的黄金时代。
一是三论宗,又名法性宗,简称“性”。三论宗,是中国隋唐时代佛教宗派,隋吉藏(549~623,俗姓安,又称胡吉藏,中国隋唐时僧人,祖籍安息)创立,祖庭为南京栖霞寺。因据印度龙树 《中论》《十二门论》和提婆 《百论》三部论典创宗而得名。后秦鸠摩罗什(343-413,东晋十六国时期后秦高僧,中国汉传佛教四大佛经翻译家之一)传译《三论》,盛倡龙树、提婆之学,为创立三论宗奠定了理论基础。隋朝吉藏集鸠摩罗什、僧肇、僧诠、法朗等人的三论学说的大成,创立三论宗,但是流行不久,该宗即渐趋衰微。
二是唯识宗,又名法相宗,简称“相”。唯识宗创始人为唐代玄奘法师及其弟子窥基大师,祖庭为西安大慈恩寺。唯识宗的思想精髓是万法唯识和转染成净。唯识宗因强调没有心外独立之境,主张三界唯心万法唯识而得名。又因剖析一切事物(法)的相对真实(相)性而称为法相宗,因玄奘大师和弟子窥基住持大慈恩寺创立宗派而称为慈恩宗。唯识宗讲究“种姓说”(即按先天素质把众生划分为五种:声闻种姓、缘觉种姓、如来种姓、不定种姓、无种姓),在会昌灭佛运动后就衰退了,清末出现了复兴思潮。
三是天台宗,简称“台”。天台宗始于浙江天台山国清寺,其教义主要依据《妙法莲华经》,故称法华宗。天台宗是中国佛教最早创立的一个宗派,也是中国最早的本土化的成熟佛教宗派。天台宗初传日本,是由鉴真和尚(688—763)东渡日本时带去天台教典,并在日本讲授天台教法,从此天台教法在日本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日本佛教最澄大师因此受教,并且前来天台山求法,回国后在京都创立了日本天台宗,从此日本佛教开启了新的篇章。此派从盛唐立宗,至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四是华严宗,又名贤首宗,简称“贤”。华严宗,为中国(大乘)佛教八大宗派之一,中国佛教八宗之一。祖庭是西安华严寺。 华严宗,依《华严经》立名,故称华严宗。以隋代杜顺和尚(公元五五七至六四〇年,即法顺)为初祖。 华严主要教理为法界缘起说。宇宙万法、有为无为、色心缘起时,互相依持,相即相入,圆融无碍,如因陀罗网,重重无尽;并用四法界、六相、十玄等法门,来阐明无尽缘起的意义。此派从盛唐立宗,至唐武宗灭佛后,逐渐衰微。
五是禅宗,简称“禅”。主张修习禅定,故名。又因为自称“传佛心印”,以觉悟众生本有之佛性为目的,所以亦称佛心宗。禅宗的祖庭有河南少林寺,安徽岳西二祖寺、天柱山三祖寺,湖北黄梅四祖寺、五祖寺以及广东南华寺等。传说菩提达摩为创始人,被尊为初祖,其后几代的传承者依次有慧可、僧璨、道信、弘忍等。作为禅宗代表经典的《六祖坛经》,主张心性本净,佛性本有,觉悟不假外求,舍离文字义解,直彻心源,提出了“即身成佛”的“顿悟”思想。禅宗广泛流传的过程中,禅宗的这种思想特质,注入了中国文化的方方面面,将禅的意味渗透在学人的日常生活里,使它构成一种随缘任运的态度,对于后世中国产生了深远影响,是中国本土佛教八大宗派中最为中国人推崇的一派,至今影响非常大。
六是净土宗,简称“净”。亦称“莲宗”。唐代善导创立,以三经一论为所依的主要典籍:《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阿弥陀经》、《往生论》。净土宗自中唐以后广泛流行。宋明以后与禅宗融合。在中国的佛教体系中,净土宗算是一个很有特色的宗派,虽然宋代之后,这“八宗一派”大多已失传,但净土宗却从未曾断绝地延续下来,直到今天净土宗依然还有很多的追随者。净土宗很早以前就成为中国信众最简单方便的修行方式,也是最深入民间的一个修行教派。原因主要有两点:一是它对于教众的要求普遍不高,包括文化程度高低,它更关注的重点是你是否真心念佛。二是其独特的修行方式,不像别的宗那样重视研究与参悟经典,也不像禅宗那样讲究顿悟,它最重要的修行方式就是念佛,以持名念佛最为出名(念“阿弥陀佛”或者“南无阿弥陀佛”)。
七是律宗,简称“律”。律宗,发源地是陕西西安净业寺,因着重研习及传持戒律而得名,创始人为唐代道宣。律宗的教理分成戒法、戒体、戒行、戒相四科,也称四分律宗。戒法是佛所判定的戒律;戒行是戒律的实践;戒相是戒的表现或规定,即五戒、十戒、二百五十戒等。该宗的主要学说是戒体论,这是律宗教理的核心理论。唐朝末年,经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佛教衰颓不振,律宗亦渐式微。
八是密宗,简称“密”。密宗又称真言宗,也称为"密教"。此宗依《大日经》、《金刚顶经》建立三密瑜伽,事理观行,修本尊法,在师徒间秘密传授。以密法奥秘,不经灌顶,不经传授不得任意传习及显示别人,因此称为密宗。公元8世纪唐玄宗时代,印度高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来华,史称“开元三大士”,在大唐皇室的扶持之下,于长安宏扬密法,逐渐确立了“密宗”的佛教宗派,现今则被称为唐密。现在主流密宗有,藏密(西藏),蒙密(蒙古)东密(日本)。唐密在盛唐时期盛极一时,然至晚唐已露衰微端倪,唐密自元代以后,在中国内地基本上是中断了,但在民国时期却得到一时复兴,成为当时佛教界的一大奇观。
以上就是通常所说的“性、相、台、贤、禅、净、律、密”八大宗派。简而言之,天台宗、三论宗、唯识宗、华严宗都是以佛学经典为基础的,需要认真学习相关的经典。律宗要求严格持戒,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做到。密宗需要上师灌顶,这些都不易修习。禅宗讲的是顿悟,主要是通过坐禅来达到“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目的。这种修行方法看似简单,实际却很难,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坐得住的,实际修行也需要循序渐进。净土宗目前在中国流传较广一些,主要是修行法门便利,只要一直念阿弥陀佛佛号,一心发愿往生净土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