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20 17:59
佛教的创始人是释迦牟尼,就是咱们中国人常说的如来佛祖。他在佛教里那可是顶天的存在,是信徒们心中的明灯。
但你知道吗?如来在成佛前还挨过三剑。
但为了弘扬佛法,他当时发了个誓,说他成佛后,一定要从砍他那人身上,取回三样东西。
这故事不仅听着带劲,也深藏着佛教的大智慧。
据说这个世界就像个不断重启的游戏,一会儿洪水,一会儿冰河,不停的在形成、毁灭中,这么来回循环。
可是,菩萨们为了救我们,这一世完了,下一世接着干。
因此,虽然世界挺闹腾,可佛法一直都在。而且总是在我们最需要的时候出现,拉我们一把。
很久很久以前,为了普度众生,释迦牟尼决定再次来到人间成佛。在这之前,他在天上当老师,讲高深的佛法。
那时候,印度迦毗罗卫国的国王净饭王五十多岁,王后摩耶夫人也四十五岁了,两人感情特好,就是没孩子。国王整天发愁,担心王位没人继承。
因此,在仔细研究五因后,释迦牟尼决定做国王和王后的孩子。
一天,摩耶夫人梦见释迦牟尼骑一头六牙白色大象腾空而来,从她右肋进入腹中。
这可是她第一次怀孕。
怀孕后,她的美好心情瞬间满格。整天都笑眯眯的。
贪婪、欲念下线了,烦恼忧虑消失了,就连坏脾气也没了,整个人变得清静、佛系。
她每天就喜欢去风光好的地方散步,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和宁静。
一转眼,十个月就过去了。
四月初八那天。鸟语花香,阳光正好。摩耶夫人在蓝毗尼园散步时,看到了一棵无忧树,枝叶繁茂、清荫宜人。
她就想摘片叶子玩玩,结果一抬手,动了胎气,释迦牟尼就从她的右肋自然诞生了。
佛经说,释迦牟尼一出世便能行走。他围着母亲走了七步,每一步都绽放出美丽的莲花。边走边说:“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三界皆苦,我必安之。”
据说这时,有两条神龙飞来,一条吐出温水,一条吐出凉水,为他洗浴。
那一刻,天降祥瑞,大地为之震动。五色光芒,贯穿天际。连遥远的中国都看到了
周昭王叫来太史苏由询问,才知道是西方佛陀降生的瑞兆。
这便是有名的佛诞故事。这一天,也被人们称为佛浴日。
而关于释迦牟尼的生年,印度婆罗门的人不爱记文字,都是口口相传。所以,大家只能根据佛家典籍来推算,说法五花八门。
中国的佛家弟子们一直认为佛陀诞生于周昭王时期。
但到了1950年和1954年的世界佛教徒友谊大会,大家都认为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
从此,大家就逐渐采信佛陀诞生距今2500多年的说法了。而这一时期大约与我国的孔子同时代。
释迦牟尼出生后第五天,净饭王请了一堆学者给太子起名,最后定了“乔达摩·悉达多”,寓意吉祥又能干。
不过命运的玩笑开得有点大,摩耶王后生完太子第七天就走了,太子只能留给姨母波阁波提王妃带。王妃人美心善,把太子宠得不行。
悉达多太子从小就聪明,而且越长越帅。净饭王老来得子,对他更是寄予厚望,将来继承王位,把国家搞得红红火火。
太子七岁就开始接受“魔鬼式”教育,学术、武术双管齐下。比赛中,他凭借超群的骑射技术,一出手就惊艳四座,直接把冠军奖杯抱回了家,瞬间成了国民偶像。
可悉达多太子不是个只会比赛、考试的学霸,他更是个爱思考的小伙。
有次“王耕节”,他亲眼看到农夫、耕牛、鸟、蛇、鹰、蚯蚓等生灵在肉强食的生存斗争中,苦苦挣扎,心里特别不是滋味。
因此,他就经常到阎浮树下静坐思考,想找解脱世间苦难的方法。
有时候,他居然能自然升空,把净饭王和姨母都惊呆了,直接朝他礼拜。
佛经上说,净饭王请相师给太子看相。相师一看,就被太子的气质震撼了。
预言他要么成为统一天下的转轮圣王,要么出家成佛,普度众生。
这预言让净饭王又喜又忧,喜的是儿子能当明君,拯救国家,怕的是他出家为僧,堕入空门。
别的家长都怕孩子学坏,净饭王却担心的是儿子想不开出家。
于是,他专门给儿子盖了三座豪华宫殿,还选了上百个美女陪着他玩。只为能把儿子的心留在俗世里。
就这他还不踏实,16岁那年,净饭王又给太子安排了婚事,新娘是太子的表妹耶输陀罗公主。
净饭王以为,这样或许能让儿子沉迷于家庭的欢乐中。
不过,这位太子殿下和他们的悲欢并不相通。
他觉得那些热闹的场合太吵了,更喜欢一个人溜到树林或者河边,静静地散步,思考人生。
净饭王没办法,又让他坐马车出去玩。但驭者刚把他带到城外。太子又看到了老人、病人和死人,深感人生痛苦无法避免。
最后,在北门他看到了一个出家人,觉得他们应该没有俗人的痛苦和烦恼。
于是,他坚定了出家的决心,还给出生的儿子取名为“罗侯罗”,意思是潜在的障碍,提醒自己不要被家庭束缚。
在悉达多太子29岁那年,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他鼓足勇气,向父亲净饭王说自己想要出家修行。
这无疑就是晴天霹雳,净饭王瞬间泪流满面,恳求儿子别任性,希望他能继承王位,成为一代明君。
可为了说服父亲,悉达多太子开出了四个条件。说是只要满足这四个条件,他就不出家。
这四个条件,听起来简单,但实际上却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没有衰老、没有疾病、没有死亡,还要所有事物都永恒不灭。
这简直就是让老爸净饭王去“摘星星”啊!
眼看着儿子出家的决心已定,净饭王只好加强了对太子的看护,派遣更多的宫女和侍卫日夜守护,以防太子偷偷离开皇宫。
宫女们为了讨太子欢心,也是拼了。
日夜陪伴在他身边,唱歌弹琴跳舞。
可是,有一天半夜,太子醒来一看,那些宫女们累得跟狗一样,姿态也是各种丑陋。
他心里感慨:原来这世界上的好多东西都是假的啊!因此,他出家的决心更加坚定了。
于是,在一个寂静无声的夜晚,太子悄悄地来到妻儿的卧室,深情地看了他们一眼,然后默默地说了声再见,就毅然决然地转身离开了,那个金碧辉煌却束缚重重的皇宫。
他来到马厩,牵出一匹名叫犍陡的白马。然后跨上马背,趁着夜色跃马出了京城的北门,朝着茫茫山林奔驰而去。
拂晓时分,太子已经来到了离京城百多里路的阿拨弥河边罗摩村山林中。他拔剑斩断了自己的头发,改扮成出家人的模样,之后便开始“苦修”。
六年的粗茶淡饭加苦行,让太子形销骨立,虚弱到爆。太子发现,苦哈哈地自虐带来的不是成佛,而是生命的威胁。
这一刻,他明白了生命的真谛,看到了宇宙的“底层代码”。
于是他洗了个澡,换了身衣服,开心地吃了牧女小姐姐送的奶粥。
这一吃,体力回来了,脸色也红润了。
而这一天,是腊月初八。
吃完奶粥,太子得到神仙帝释天的指点。他在菩提树下发誓:“不成正觉,不起此座。”
终于在坐禅的第49天的凌晨,他获得了觉悟。成为了佛陀,佛号为“释迦牟尼”。
在佛的世界里,如来就是个“高大上”的职称,类似于现在的总统、主席,都是大佬级别的称呼。所以,佛教的创始人释迦牟尼,就被尊称为释迦牟尼如来,听起来就很有范儿。
虽然,他和神话中的如来佛祖不是一回事。
可每当提到释迦牟尼这个名字,人们还是会不由自主把他脑补成《西游记》中的如来佛祖。
因为,关于释迦牟尼在雪山修行的事情,在西游记里还有另外一个版本。
如来在修行的过程中,经历了无数的困难和挑战。他曾在深山老林中苦修,忍受着饥饿、寒冷和孤独的煎熬。
在众多的修行地点中,有一处尤为特别——天竺灵山峰顶。那里冰雪覆盖,奇寒无比,环境恶劣至极。但如来却选择在这里修行六丈金身,展现出他超凡的毅力和决心。
然而,就在这次修行中,发生了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
一只孔雀突然出现,将悉达多吸进了肚子里。这对于一个正在修行的佛子来说,无疑是巨大的打击。但悉达多并没有因此慌乱,而是迅速冷静下来,思考对策。
刚开始,如来想从孔雀的便门出去,但转念一想,又怕脏了真身。于是,他决定剖开孔雀的脊背而出。
当他从孔雀的身体里出来后,原本想将这只孔雀除掉。
但看着受伤的孔雀,竟觉得它目光有些悲悯,心头猛然一惊。
他从孔雀身体里出来,重新脱胎换骨,某种意义上也算是被孔雀所生,这只孔雀应当是自己的母亲。
如来意识到,自己作为修行者,应该具备慈悲为怀的品质,不应该因为一时的愤怒而伤害生灵。于是,他封这只孔雀为佛母孔雀大明王菩萨,以示自己的慈悲和宽容。
混沌初开时,飞禽走兽中凤凰是灵长。孔雀和大鹏都是她所生。这样一来,如来成了孔雀的娃。
根据这样的亲属关系推导,按辈分论起来,如来竟是大鹏金翅雕的外甥。这关系网一挖,还真有点复杂。
阿若憍陈如,这是法华法会上第一位听法众,他是五比丘之首,也是最先得悟的弟子。
某日,摩揭陀国的歌利王带着一群妃子宫女们来森林玩。他们玩得正嗨,忽然被一阵庄严而悠扬的诵经声所吸引。
大家循声而去,发现了正在菩提树下静静修行的悉达多。他的庄严相貌和宁静气质,让妃子宫女们秒变迷妹,纷纷围坐在他身旁,听他诵经讲法,如痴如醉。
然而,这一幕却让歌利王心生妒恨。他无法容忍自己的宫女们如此崇拜一个外人,更无法接受自己在这个场合下被冷落。
于是,他走过来傲娇地问如来:“你是阿罗汉吗?”
如来平静地回答:“不是。”
国王一听就炸了:“你这样年轻,又不是阿罗汉,怎么能和我的小姐姐讲话?”如来回答:“我对一切事物都没有贪心,和她们讲话有什么关系。”
歌利王不听如来的解释,就说要试试仙人的修行。
他愤怒之下,连挥三剑,把如来耳朵、鼻子、手、足,一样一样地割下来。:“鲜血顿时染红了地面。”
这一下,在场的人都惊呆了,吓得不行。
就连护法神也看不下去歌利王的残暴行为,就开始搞事情,他们让天地变色,地动山摇,准备收拾哥利王。
但如来却毫无怨恨,还说:“如果我真的没怨气,那我被砍的身体应该能恢复原样。”话音刚落,他的身体就像开了挂一样,瞬间恢复了原状。歌利王吓得腿都软了,直接跪下求饶。
如来慈悲地看着歌利王,说道:“我并没怨恨你。待我成佛之时,第一个要度的人就是你。用我慧剑,斩你三毒。”
歌利王听后震惊不已,他意识到眼前这位仙人是个大乘佛者,于是立即扔掉剑跪下来膜拜。
成佛后的如来并没有忘记歌利王,他回来找歌利王,取走了他身上的“贪嗔痴”这三样东西。歌利王因此得到了渡化,修成了正果。
在五百罗汉的雕像中,排在第一位的就是这位憍陈如,他就是歌利王转世的化身。
这段故事被后人传颂至今,而在莫高窟156窟中的壁画,画的就是《金刚经》中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那段传奇。
如来面对歌利王的残害,不仅没有报复,反而慈悲度化,最终成就了双方。
放下怨恨,方能成就大智慧。我们没有佛祖的心胸和品行,却有哥利王的气质和做派。
所以学会以德报怨,不仅是一种高尚的美德,也是学会幸福者退让的一种方式。
所以,面对冲突时,以宽容和智慧去化解,其实,无论放下屠刀,还是躲开加害,都是立地成佛。
中国知网《世俗的体认——《西游记》如来佛祖形象论》刘玲,孙玉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