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5-29 03:38
“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言前定则不跲,事前定则不困,行前定则不疚,道前定则不穷。”
《大学》开篇有云:“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此言大学之道,在于弘扬内心的光明德行,亲近民众,并力求达到最完善的境界。而“凡事豫则立”,亦在于先立其心,明确目标,而后行事,方能成功。二者皆强调了事前准备与心性修养的重要性。
又,《大学》言:“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此言心有所止,方能志有定向;志有定向,方能心不妄动;心不妄动,方能处事从容;处事从容,方能深思熟虑;深思熟虑,方能有所得。此与“凡事豫则立”之理相通,皆在强调事前之准备与心性之安定。
再者,《大学》有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所先后,则近道矣。”此言事物皆有本末,事理皆有始终,能明辨其先后顺序,则近乎于道。而“凡事豫则立”,亦在强调事先规划,明确步骤,方能事半功倍。二者皆注重事前之谋划与准备。
此外,《大学》中还提到:“所谓修身在正其心者,人之所欲,莫烈于生;生之莫害,莫甚于情;情之所累,莫甚于欲。欲之所牵,莫甚于爱。爱之所溺,莫甚于私。私之所蔽,莫甚于偏。偏之所蔽,莫甚于党。党之所蔽,莫甚于争。争之所蔽,莫甚于利。利之所蔽,莫甚于财。财之所蔽,莫甚于金玉。故圣人不贵难得之货,而贵身之货。不贵货财之货,而贵道德之货。”此言修身之道,在于正心。而正心之道,在于节制私欲,不为情所累,不为爱所溺,不为私所蔽。这与“凡事豫则立”之理亦相通,皆在强调心性之修养与节制。
综之,《大学》所言心,与“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之性,实则相辅相成。心性归同,方能明确目标,事前准备;而事前之准备,亦需心性之安定与节制。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了儒家心性归同之重要组成。
豫者,预也,凡事预则立,此性之谓也。事前定则不困,性之明达也;言前定则不跲,性之决断也;行前定则不疚,性之沉稳也;道前定则不穷,性之深邃也。夫性者,人之本心,事之根基,犹水之源,木之本,不可或缺也。
性之明达,如晨曦初露,照彻幽暗,使人不困于迷茫,不迷于纷扰。事前定夺,胸有成竹,临事不惧,泰然处之,此明达之性所使然也。性之决断,如快刀斩麻,当机立断,不拖泥带水,不犹豫不决。言前定音,字字珠玑,句句铿锵,令人信服,此决断之性所展现也。
性之沉稳,如山岳之重,如大海之深,不为浮名所动,不为利益所诱。行前定轨,步步为营,不冒进不轻退,稳健前行,此沉稳之性所流露也。性之深邃,如夜空之星,深不可测,又如古井之水,波澜不惊。道前定路,洞悉先机,把握大局,游刃有余,此深邃之性所体现也。
是以,性者,人之根基也。明达、决断、沉稳、深邃,四者兼备,则事无不成,业无不就。故曰: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皆因性之所至也。
天地之间,人心惟危,道心惟微。人心者,情欲之所累;道心者,天理之所存。然人心非尽恶,道心非尽善。善恶之间,皆在乎一心。是以,《大学》言心,而本章论性,皆欲人明心见性,归于至善。
心者,性之府也;性者,心之质也。心性归同,则人可立于世,事可成于手。归同之道,何在?在于明理尽性。明理者,明乎天道之常、人道之纪也;尽性者,尽己之性、尽人之性、尽物之性也。
凡事豫则立,此性之明达也。明达之性,源于心之正直。心正则性明,性明则不困于迷茫,不迷于纷扰。言前定则不跲,此性之决断也。决断之性,源于心之清净。心清则性断,性断则字字珠玑,句句铿锵。
行前定则不疚,此性之沉稳也。沉稳之性,源于心之宽广。心宽则性稳,性稳则步步为营,稳健前行。道前定则不穷,此性之深邃也。深邃之性,源于心之深邃。心深则性邃,性邃则洞悉先机,把握大局。
故知,心性归同之道,在乎明理尽性。明理尽性,则心性相通,相通则归同。归同则至善可至,大道可成。是以,修身之道,在于正心养性;心性相济,则身修而事立;事立则家齐、国治、天下平矣!
冀金雨夜读《中庸》,深悟“凡事豫则立”之理。思及《中庸》论“性”,《大学》谈“心”,实则心性相通,互为表里。性者,心之本源;心者,性之外显。心性归同,方能立身处世,无往不利。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此理不仅适用于行事,亦适用于修心。心性修炼,亦需预先立志,方能持之以恒,终至心性归同之境。
感慨之余,深知心性之学博大精深,非一朝一夕可成。然人人若心性归同孜孜以求,不断精进,则必通达天下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