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9 10:23
《论语》:“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今天,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教师队伍是教育强国建设的灵魂工程师,师亦不可以不弘毅。
在传统儒家思想中,“士”和“师”的概念,有联系有区别。“士”指受过教育、有知识的专门人才;“师”专指掌教民之事的官职名称,进一步引申指教师或掌握专门技术或知识的人。士不追求传承,师则“传道授业解惑”,重在传承。今天的教师队伍,承载着传播知识、传播思想、传播真理,塑造灵魂、塑造生命、塑造新人的时代重任。
2024年9月10日是我国第40个教师节。 8月29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闻发布会发布消息,全国专任教师从1985年的大约931.9万增长到2023年的1891.8万,同时教师的学历层次也稳步提升,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更加优化,高级职称教师占比显著增加。我国教师队伍支撑起了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教育体系,他们以立德树人、自信自强的精神风貌,源源不断地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才和智力支持,为现代化强国建设作出了基础性贡献。
在第40个教师节来临之际,省委宣传部、省教育厅组织开展2024年度“齐鲁最美教师”活动,经逐级推荐评选、平台集中展示、结果公示等,最终确定2024年度“齐鲁最美教师”名单。
强国必先强教,强教必先强师。当前,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全球教育变革、科技迭代迅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建设教育强国,面临着由“大”到“强”的系统性跃升要求,需要我们进一步体会、感悟“中国特有的教育家精神”,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精髓与新时代教育改革发展的生动实践相结合,主动担当作为,加快建设教育强国应该有的视野和格局。
一是理顺“师道”,取法自然而超乎自然,更加重视学生的身心健康。
师之道,就是教授之道,要把学生的身心健康放在最重要位置。我国教育家于漪在94岁时有一个震撼发言,强调教育最重要的三件事是:健康、求知欲、合作。她把学生的身体健康放在第一位,是因为青少年学生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我国明代大儒王阳明说:“大抵童子之情,乐嬉游而惮拘检,如草木之始萌芽,舒畅之则条达,摧挠之则衰痿。”还说:“今教童子,必使其趋向鼓舞,中心喜悦,则其进自不能已;譬之时雨春风,沾被卉木,莫不萌动发越,自然日长月化。”嬉游玩耍,是青少年的天性,教育要尊重天性,“舒畅之”而不能“摧挠之”,孩子天性得到尊重,就会心生愉悦,就会身心健康。教育家精神中的“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正是在尊重学生天赋条件的基础上展开育人。
二是修养“师心”,以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为社会播撒更多爱的种子。
“师心”决定“师德”,为师者先修养其心。近几年,我国高度重视师德建设,一大批德高望重的教师赢得学生和家长的敬仰和赞叹,但毋庸置疑的是,师德建设也存在短板,一些教师师德滑坡,侵害了学生权益,虽然有关方面及时处理,但不容忽视。
“师心”建设重在剔除功利思维。2023年9月去世的龚全珍,扎根乡村教育,从学生们的“妈妈”,到幸福学习小组里的“奶奶”,以仁爱之心改变了无数学生的命运。2014年10月,91岁的龚全珍重回母校烟台一中,母校请她题词,她思考良久,最后写下“学知识,净化心灵,师生和谐,大有作为”12个字。12个字里边,“净化心灵”是核心,她认为教师不能有功利思想,学生亦是。老师要爱学生,学生也要爱老师。爱是会传递的,老师爱学生,学生走上社会就会爱社会,社会就会流淌爱的种子,就会多一分和谐。
三是扩大“师境”,以至诚报国理念,做“大先生”,培养更多畗有家国情怀的学生。
“师境”,就是为师的境界。每位老师都会为学生打开一扇窗口,这窗口是知识的窗口,也是做人的窗口,更是境界的窗口。老师的境界高远,学生的境界也随之高远。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综合国力竞争决定安危,而一国实力是由教育奠基的,教育是民族复兴伟业的战略先导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支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中华传统优秀文化从来胸怀天下,讲究家国一体。学生的努力奋斗的总和决定影响着未来国家面貌,弘扬教育家精神,就要继承发扬传统优秀文化精神,教育学生将个人成长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
我国教育家顾明远说:“‘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老师,就要有家国情怀”。20世纪90年代初,在全国八百多万名中小学教师中,仅有约3%的人拥有本科学历,这让他的心情无比沉重。在他的倡导和推动下,我国在1996年设立了教育硕士专业学位,为国家师资力量的培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样“大境界”的老师多了,国家的教育水平就会更上层楼,国家的发展水平也会更上层楼。
师不可以不弘毅。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加快建设教育强国,教师战斗在第一线,他们的奋斗,决定着一个国家的今天,也决定着一个国家的未来。
(大众新闻记者 周学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