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孤篇盖全唐:一位诗人的传奇与不朽之作

发表时间: 2024-05-29 19:49

孤篇盖全唐:一位诗人的传奇与不朽之作

唐代有一位诗人,他仅有两首传世诗,而其中的一首,更被后人认为击败“李杜”二人,享有“一词压两宋,孤篇盖全唐”之名,近代学者闻一多先生称其为“诗中的诗,顶峰中的顶峰。”那么,这位诗人是谁呢?这首诗真的有这么厉害吗?

这位诗人就是张若虚,而这首诗便是他写的《春江花月夜》。

与他的诗相比,张若虚这个人在历史上留下的痕迹,则要“轻描淡写”得多,关于他的生卒年目前已难以考证,只能推测他大概生活在670年到730年这个时间。

其生平事迹主要被记载于《旧唐书·贺知章传》中,但都只有寥寥几句,只知其做过兖州兵曹,执掌军事,享有“吴中四士”的美誉。或许,也正是因此,才会留给世人无限遐想的空间吧。

张若虚的诗,流传下来的除了《春江花月夜》外,还有一首《代答闺梦还》,其余皆失传,不得不说,乃是文坛的一大遗憾。

《代答闺梦还》这首诗借女子之口,表达了对边塞苦寒和亲人的思念,情感细腻,细究下,与《春江花月夜》有相似之处。

《春江花月夜》对于许多人来说,算是篇幅较长的一首诗。但全诗252个字,却没一字多余。全诗以题目春、江、花、月、夜为线索,将写景、阐理、抒情巧妙融为一体。

诗歌前八句,紧扣“江月”为大家描绘了一副明月初升之景,月光洒在江面上,整个江岸,都仿佛披上银辉,宁静美丽。

在这部分,诗人由远及近,从“海上”写到“花林”,由大及小,从“潮水”到“明月”再到“流霜”,将读诗的人一下子拉进他的世界。

接下来“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8句,诗人由写景转向阐理,由江月引出对人生的感叹。

在这宁静的夜晚,开始思考人生的永恒,人与宇宙的关系。当初是谁“初见月”呢?如今照在我身上的月光,又曾照过谁呢?

一年年过去,人类已经轮回过了几代,但江月好像还是当初的江月,感叹人生短暂,宇宙永恒。

之后,诗人并没有沉溺于悲伤中,留下一个关于人生的思考后,在最后一部分,便转而写思妇与游子的分离之情。

夜深人静之时,万籁俱寂,眼前只有皎洁的月光和妇人一起思念着远方的人儿,万千愁绪下,坐立难安。而远方的游子又何尝不是呢?只是,不知道能够乘月而归的有几人。

虽然《春江花月夜》是一首思妇诗,但写的又不仅仅是思念,更将对人生、宇宙的思考融于月夜美景之中,创造了一个静谧、富有哲理的世界。

《春江花月夜》本为乐府曲名,据说最初的作者南朝亡国之君陈叔宝,但原作已无从而知。

大家熟知的隋炀帝也曾以此名题诗。而这两人都是历史上有名的骄奢淫逸之人,虽然有才华,但唐朝距离这两个朝代并不远,《春江花月夜》也难免被打上了“靡靡之音”的烙印。

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连带着张若虚所写的这首诗,也受此影响,在当时无人知晓。

直到明朝时期,才被李攀龙收录到《唐诗选》中,开始被世人所熟知。

李攀龙的慧眼识珠,让《春江花月夜》穿越时空,引起了当时学者和文人们的议论,纷纷对它赞不绝口,赢得了“孤篇盖全唐”的赞誉。

唐代诗人灿若繁星,为后世留下了数不胜数的作品,也让《春江花月夜》掩埋在了它们的光芒之下,没能为张若虚赢得当世名,但,是金子总会发光,明珠永远不会蒙尘,也让我们能够通过诗词和古人对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