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乾隆皇帝存玉背后的故事大揭秘

发表时间: 2024-06-20 14:38

乾隆皇帝存玉背后的故事大揭秘

乾隆皇帝存玉就像冬储大白菜,一年4000斤是标配,囤积了35年。这话倒也不无道理。终年行走江湖的行商人,每到秋收时节,就会囤积大量的食材以备过冬。而乾隆皇帝对珍贵的玉石也是如饥似渴,孜孜不倦地收藏。他有意无意之间竟将一件需求寻常之物提升为了制度性的收藏。到底是为何如此在意玉石?上至宫中下至民间,玉器究竟意味着什么?为何要囤积35年之久,到底囤积了多少?其中是否隐藏着什么惊天秘密?

一、乾隆帝钟情玉石渊源源远流长

世人皆知乾隆皇帝收藏玉石痴迷已极,但为何他对玉器如此着迷?诚然,玉自古就是中华民族心目中的宝贵之物。相传在人类最早期的时代,先民们已经开始欣赏并雕刻这种光洁温润的矿物质了。到了夏商时期,雕玉已成为一门高雅的艺术。玉制礼器更是贵族阶层的专利,成为他们身份地位的象征。

及至春秋战国时期,一些雕刻手艺精湛的工匠开始将雕玉提高到了艺术的高度,他们巧夺天工,将玉石刻刀犹如生命,形神兼备。那个时候,富贵人家无不将玉器视为无价之宝藏于家中,摆上佛龛或是供桌以示其地位显赫。

进入了统一的大一统王朝,玉雕艺术蓬勃发展。从唐朝开始,宫廷已经有了专门的玉作坊,上至皇帝下至文人雅士,无不偏爱这种天地间最硬朗的宝物,并津津乐道于其玲珑剔透、冰肌莹润。许多文人更是以雕玉为消遣,将自己的思想情怀融入这块美玉之中。

到了清朝,玉雕艺术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乾隆帝作为继承满族佛教传统的皇帝,自是对这一传统手艺青睐有加。与此同时,清王朝掌控了新疆等产地,使得各色美玉源源不断地涌入皇宫。正是这个双重机缘,使得乾隆帝对玉器的痴迷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更重要的是,乾隆帝深谙这块美玉的深层内涵与文化寓意。对于一个深明大义的君王来说,通过雕玉来宣扬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自然是最好不过的选择。乾隆帝不仅在玉上题诗吟咏,更是亲自参与了许多大型玉雕的设计,将自己的政治理念融入其中。

如此看来,乾隆帝痴迷玉石的背后并非仅仅是审美的追求,更多的是一种政治宣示与文化寓意的交融。正是基于这层复杂的内在原因,乾隆帝才会对玉器情有独钟,孜孜不倦地大量收藏,从而成就了一代玉石雕刻艺术的巅峰时期。那究竟是何等壮阔的收藏规模?究竟蕴含着怎样的深邃内涵?我们且拭目以待,细细行文道来。

二、平定准噶尔后开启正式供玉制度

乾隆二十二年,年届四十有七的乾隆帝遣兵西征,平定了多年骚扰边疆的准噶尔部落。自此,整个新疆地区彻底臣服于大清王朝。为了巩固这一重要的战果,乾隆帝命清军在新疆大规模驻扎,确保丝绸之路和佛教圣地的安全。

就在这一年,新疆首次向京城进贡了一批玉石。这批玉石出自当地的和田玉矿,既有上乘的原石,亦有成品的玉器。当乾隆帝亲眼看到这些光润瑰丽的宝玉时,登时大为赞叹,命令每年都要从新疆地区运来大量的玉料。

为了落实这一皇命,清朝廷特别制定了一套玉石进贡制度。该制度划分了叶尔羌于田(今和田)、吉木萨尔阿克苏等地为玉石供应基地,每年春秋两季从这些地方征调玉石原料运往北京

根据制度规定,每年进贡的玉石总量至少四千斤,其中籽料(指饱满纯净的原石)占一千到两千斤,不足之数则由山料(指矿渣)来补足。所有进贡的玉料都要先运往伊犁,再由官员把关检查质量,合格后方可继续运往京城。

为了保证玉石的供应,乾隆帝令新疆驻军全力协助玉矿的开采工作。大量的农民和牧民被征召为矿工,昼夜不停地在矿山劳作。与此同时,沿线的扬州苏州等地也被指派专门制作玉器,形成了一条玉石生产的完整产业链。

如此大规模的征调制度,在中国历史上还是首次。而作为这一制度的发起者乾隆帝,对于玉石的痴迷可见一斑。从乾隆二十五年开始,每年大量的玉石源源不断地从新疆运往京城,几乎成为乾隆朝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时间推移,乾隆帝对玉石的需求越来越大,远超出制度的标准配额。如果遇到太监庙需要做礼器,乾隆帝甚至会下令从新疆特批进贡,确保用料无虞。据说后来每年实际上贡的玉石往往是制度标准的一倍还多。

凡此种种,都充分说明了乾隆帝对玉石的执念有多么炽热。而平定准噶尔后开启的供玉制度,则成为了满足其欲望的重要来源,可谓是一个终身积玉的根基。这种几乎成瘾的狂热程度,着实令人啧啧称奇。究竟乾隆帝是怎样挑选设计这些玉料?制作出了何等惊世杰作?我们且听下文细说从皇。

三、皇帝亲自挑选玉料设计玉器

每年从新疆等地源源不断运来的玉石,堆积如山,数以万计。而对乾隆帝而言,这些玉石远非简单的财富象征,更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媒介,需要他亲自把关,精挑细选。

乾隆帝对待玉石的方式颇有独到之处。每当新的玉料到货,他都会亲自走进光线充足的储藏室,一件件仔细地把玩挑选。他首先会根据玉石的质地、颜色、花纹等特征对其进行初步分级,分出上、中、下等品质。

接下来就是乾隆帝最为擅长的一环了——根据玉料的特点为其量身定制设计方案。身为一代明君,乾隆帝不仅博览群书,饱读诗书,更是诗词书画无所不通。他会反复玩味一块玉料的质地和纹路,设身处地去思考如何将其雕琢成最能展现其独特之美的玉器造型。

有些质地雄浑、纹理嶙峋的玉料,乾隆帝便会为其设计一款山子或是花盆的造型,将其天成之貌完整呈现。有些质地温润、色泽莹润的上乘原石,就会被定制成精雕细琢的镇尺或印章样式。乾隆帝甚至还会为一些颜色鲜艳、有着奇特纹路的玉料,特意设计一款充满装饰性的盖盒或宝珰。

在设计的过程中,乾隆帝不仅融入了自己浓厚的审美素养,更借助诗词典故和绘画手法将玉器赋予了独特的文化寓意。比如,他会在一件纹理如松树皮的青玉笔筒上,雕刻出一幅盘虬松龄的群仙图景;或是在一方白玉镇尺上,勾勒出秋江垂钓的写意意境。

这种将美学艺术与玉雕工艺完美融合的设计手法,成就了乾隆帝时期玉器艺术的独特风格。只有乾隆帝这样阅历丰富、胸怀博大的皇帝,才能做到如此出神入化地统筹设计,使玉器不仅展现出高超的工艺水准,更蕴含了深邃的文化内涵。

除了设计造型,乾隆帝对雕琢工艺也是严加要求。他会亲自挑选最佳的刀工,对镂空雕刻以及镶嵌宝石等繁复的工序格外讲究。在书房还专门驻扎了一批刻字工匠,随时为皇帝所用。

据《乾隆实录》记载,有一次乾隆帝令宫中为太庙制作一批玉册,要在外皮上刻满汉文和满文。一干工匠日夜操劳,仅刻字一项,就耗时一年有余,刻字四千余个汉字、八千余个满文。可见乾隆帝对玉雕刻工艺的高规格要求。

正是乾隆帝对每一个环节的严格把控,从雕琢到制作工艺,从设计到装饰细节,使得他时期的玉器成为中国雕刻艺术的不朽经典,在当世难有仅有。那么,这些出自皇帝之手的顶级玉器到底是何等气派?其中又蕴含着怎样的政治理念和文化意蕴?让我们暂且怀揣这份期待,听闻下文再见分晓。

四、内廷恭造规范严格世所罕见

经过乾隆帝的亲自挑选和设计,大量珍贵的玉料被拨入内廷,开始了一场规模空前的雕琢工程。而在这个过程中,乾隆帝要求必须遵循最高标准的制作规范,以确保成品行云流水,臻于至善至美。

在乾隆朝,内廷中专门设有一处玉作坊,专职负责这些顶级玉料的雕琢工作。这个玉作坊门户严防,设施先进,内置各种先进的雕刻工具和打磨设备。最重要的是,这里集结了来自全国各地的顶尖玉石雕刻大师,个个技艺超绝,堪称一代宗师。

每当玉料运抵内廷,总管雕工的官员便会召集这些宗师级的工匠,依照乾隆帝的设计图纸指派雕刻工作。每一件玉料都有专人负责,师徒分工严密,流程环环相扣。

雕刻工序无比繁琐。首先是选料,即精心挑选原料中颜色通透、晶莹剔透的部位;其次是勾勒图案,依照事先设计的图纸在玉料表面预先描绘出要雕刻的图案;接下来就是正式的雕琢了。

雕琢工序依照玉料分为内、外两大部分。内雕要用各种鲔、锥等细小利器一丝丝地镂空玉料;外雕则采用精钢铁制的穴钻、鹤钻等工具,在硬玉表面一点点地雕凿出造型或浮雕图案。

这一过程不仅需要极其精湛的雕刻功夫和前所未有的细致程度,更需要长期的耐性和毅力。据史载,有些石雕大家为一件镂雕而奋斗数年,甚至十余年,终其一生方成一器。可见这些宝玉成品背后,凝聚了多少匠人的心血和付出。

与此同时,内廷玉作坊还制定了一套世所罕见的严格规矩,以确保雕刻质量。比如雕工经过层层把关、资历老到,方能担任镂雕等细致活;玉料上下岗也有专人把守,查对编号铅封,防止流失。甚至连生活起居上,雕工们都有着专门的规矩要遵循。

更为人称道的是,乾隆帝为了确保镂雕的精准无误,还专门从全国各地挑选了一批儿童充当"钻眼儿"。这些天资聪颖的孩子身手矫健,负责在玉雕上钻孔和镂空,精度可谓是超凡入圣。

有了这样嫡系薪火相承的宗师级大师,有着如此严格的制作规范和品控流程,乾隆朝的玉作坊自然能孕育出一件件令后世艳羡的不朽之作。尤其是那些大型巨雕,更是集中展现了这个时期雕刻艺术的最高造诣。那么究竟都有哪些气象万千的巨著问世?令人拭目以待,扪心期佳绩。

五、当世杰作汇集乾隆帝雕琢宏志

在乾隆帝长达六十载的在位期间,皇家玉作坊孕育了不计其数的顶级玉雕精品,其中更有一些被后世奉为璀璨经典,彰显了这位皇帝在雕琢事业上的宏伟抱负和非凡成就。

最著名的当属那件重达三百六十斤的祥龙纹大缸。这件浑然天成的大型玉雕,浑身上下雕镂精美,栩栩如生。一条条祥龙腾空盘旋于缸身,探首伸尾,意态万千。更令人赞叹的是,整个缸身竟是一整块玉料雕成,分毫未接,这在当世可谓是空前绝后的杰作。

传闻当年乾隆帝下旨开工时,所有能工巧匠都被征召进宫。数万名技师轮班作业,终于在三年后才得雕成这世间罕见的瑰宝。难怪后人对此佩服不已,赞叹"天下奇器,惟龙纹大缸为冠"。

除此之外,乾隆朝的内廷工匠还雕就了许多玉石微雕,展现了更为精湛的技艺水平。其中最为著名的当属那副薄若蝉翼的《万水千山图》玉册,竟将中国山川江河全雕其上,工艺精湛,气势磅礴。

此外,还有不少令人叹为观止的巧夺天工之作面世,比如那把雕工精细入微的"百宝嵌钗",乾隆帝送给亲王妃的嫁妆之一;比如那件镂雕皎洁如梭的"菊花大盘",光圈内的皇家御用艺术品尤为珍罕。

一件件顶级玉雕宏富壮阔,堪称伟绩。所有这些杰作的背后,皆凝结着乾隆帝在玉雕事业上的非凡雄心和执著追求。他竭力打造和集中了全国最顶尖的雕刻大师,投入了无数资源和心血,只为能雕就"古所难作"的经典之作。

更重要的是,乾隆帝在挑选设计这些玉雕杰作时,无不渗透着自己的政治理念与文化追求。比如"万水千山图"玉册中所雕镂的便是他治下的山河疆土,寓意中华版图的广袤无垠;比如祥龙大缸则流露出君临天下的气度和帝王风范。

有意思的是,这些富含政治暗喻的宏大玉雕,往往集中雕刻在乾隆晚年,可见随着年华渐长,乾隆对于彰显王朝权威、宏扬文化价值理念的追求也日益浓厚。甚至有学者认为,这些宏富大气的玉雕也正是这位晚年王朝日渐式微、内外交困的皇帝,试图显现自身地位和实力的一种方式。

总之,这些承载着乾隆帝宏伟雄心和艺术理想的顶级玉雕,不仅反映了这位皇帝极高的审美修养,更见证着一个朝代辉煌盛世的文化璀璨。而无论走过多少岁月,它们依旧散发迷人光华,熠熠生辉,永世不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