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4 20:01
走进王超的工作室,各类栩栩如生的人物、花鸟等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品,精妙绝伦,令人眼前一亮。
今年38岁的高氏烙画与雕刻技艺第五代传承人王超,在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的钻研上,已经度过了15个春秋。在十多年来的持续探索和总结中,他的艺术造诣也在不断提升。
王超是市中区人,2008年湖北咸宁学院美术教育油画专业本科毕业。其家族一直具有烙画与雕刻艺术传承。外高祖父到京津冀一带做生意,偶然在一庙会上遇见雕刻作品,顿觉好奇,购买后询问制作方法并随后自已研究学习制作,技艺相传至今。在家庭的熏陶下,王超也喜欢上了烙画与雕刻艺术,本身又有美术教育功底,大学毕业后,2009年,他便全身心投身到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创作钻研中。
“葫芦在中国文化中寓意着‘福禄吉祥’,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品既具有家居装饰功能,又寓意美好,给家庭增添了文化氛围。”王超解释自己打心眼里喜欢这项艺术的原因。
为了解决创作的原材料问题,他在老家房前屋后种植了七八棵葫芦树,一年能结二百来个,并不定期去葫芦种植特色区采购。
“做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首先要构图定稿。俗话说,‘十个葫芦九个歪,长得正的是怪胎’。葫芦长得什么形状的都有,拿到葫芦后,要根据葫芦形状构思创作方案。比如,腰粗的、腰细的,大的、小的,做什么,都不一样。有的适合做人物,有的适合做器物。在这过程中,要深入思考,各种细节都想到。”王超说道。
在王超手里,“不管好葫芦、孬葫芦,没有废掉的葫芦”。他总是能根据不同葫芦的特点,琢磨出适合的创作方案。有一次,他在夜市里看到一个葫芦,外形瘦长,和正常审美不大符合,他买了下来。回家后,王超仔细研究,最终根据葫芦形态特点,创作出《关羽夜读<春秋>》作品,自己非常满意。
“你看这个,因为葫芦上面有细小窟窿,不适合做别的,我就根据这个情况,设计了《五福临门》葫芦灯的方案,避开了瑕疵。”王超拿起一个镂空葫芦灯,向记者展示。
在构图定稿环节,最长的竟然达到了一年多。有个葫芦,王超买过来之后放在家中,一直没有想出很好的创作方案,期间一直在不停琢磨,直到一年半之后,有一天看到了百福书法,才有了灵感,创作了《百福图》葫芦灯作品。
“一定要精益求精,把每个葫芦的特点发挥到最佳。”王超说。构图定稿后,就开始进行雕刻烙画了。根据难易程度,有的半天一天就可做好,有的则达到一个半月。“一处地方出现失误,整个作品就废了,所以必须非常细致小心。”
刚开始时候,王超用的是老式无控烙铁、手工锉、手工钻头等传统工具,效率低,精细度有时达不到,再加上熟练程度不够,作品成功率只有一半。后来,他买来各种烙铁头,自己打磨加工,反复试验,制作成自己想要的尖头、扁头等各种形状,满足线条、熨染等创作需求。为了进一步提高效率,他又购买各种电动工具,尝试了木雕刀头、石刻刀头等各种刀头,最后将工具简化为3种电动工具、4种电动刀头。
大道至简。这几种工具和刀头,满足了他各种创作需求,而且因为简单,有利于葫芦烙画与雕刻艺术的传授,让这一传统艺术在社会上普及和传播。
为了创作出题材更丰富的作品,王超闲下来的时候,经常阅读美术专业和有关传统文化的书籍,汲取有益营养。出门旅游的时候,也注意观察古建筑以及建筑上的门窗等。他的《喜上眉梢》葫芦灯,就是一次在南方透过古建筑窗户上的“人”字型花纹,看到了一只小鸟落在树杈上,从而激发了创作灵感。
除了以传统文化为内容,他还根据时事,分别创作了《中国精神》《中国脊梁》《一起向未来》《百年好合》等作品,紧扣时代脉搏,弘扬正能量,唱响主旋律。
经过十多年的刻苦钻研,王超已经取得了160项外观专利,创作涉及“五福临门”“福禄寿喜”“石榴烙画”“石榴套彩”“梅兰竹菊”“花鸟虫鱼”“十二生肖”等诸多题材和形式,作品荣获国家、省、市各种奖项50多项,先后被评为枣庄市工艺美术大师、枣庄工匠、枣庄市十佳非遗传承人等。
除了作品创作外,王超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活动,为爱好美术的青少年、残疾人等社会群体开展免费培训,发扬光大葫芦烙画与雕刻这一传统文化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