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3 19:34
敕勒川,阴山下。
天似穹庐,笼盖四野。
天苍苍,野茫茫,
风吹草低见牛羊。
——《敕勒歌》
在中国广袤无垠的土地上,草原始终是一种特别的存在,它是游牧民族生活方式和生存的根基,也是中原文化中一个永恒的向往,它不仅是大自然最慷慨的馈赠,也承载着历史的厚重,更寄托了人们对自由、辽阔与和谐生活的无限向往与热爱。
提及草原,人们的思绪往往会飘向那无垠的绿海,蓝天如洗,白云悠悠,骑马驰骋,牧羊放歌。这不仅仅是地理上的景象描述,更是中国人心中一个关于自由、宁静与梦想的浪漫符号。对草原的热爱,仿佛深深植根于中华民族的文化血脉之中,在这里,人们能体会到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中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有18个大类之多,广袤无垠的草原总面积将近4亿公顷,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40%,其面积是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从巍峨耸立的大兴安岭,到雄伟壮阔的天山,再至广袤无垠的青藏高原,草原或与雪山、森林相交映;或处于荒漠边缘,充满野性与生机;或在温润的河谷成为与众不同的“绿色走廊”。
▉但在中国人的文化记忆中,草原必是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见牛羊”这首《敕勒歌》紧密相连,简单几字却勾勒出一幅既壮阔又细腻的草原风光,成为中国人心中永恒的草原印象。原野辽阔无垠,绿意盎然,微风吹过,草丛起伏,隐约可见牛羊悠闲地觅食,一派宁静祥和的景象。
这句“草原形象最佳代言”之所以能够触动无数中国人的心弦,因为它不仅仅是对草原自然景观的生动描绘,更是对草原精神内涵的深刻表达。它让人感受到草原的广阔与包容,仿佛置身于一个远离尘嚣、回归自然的世界,心灵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释放与净化。在这里,人们可以暂时忘却生活的烦恼与压力,与大自然融为一体,找回内心的平静与自由。
而其实这首广为流传的诗词前半句更为气势磅礴、高远辽阔,“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它吟唱出了敕勒族这一古代游牧民族壮阔的居住地,背靠阴山山脉的草原,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水草丰美,很多游牧民族在此繁衍生息。千年过去,敕勒人已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中,但脍炙人口的《敕勒歌》却回荡耳边,敕勒川——阴山脚下的这片辽阔土地依然牧草丰茂,牛羊成群,将草原的壮美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
千百年来,这里都是逐水草而居的游牧民族栖息之地,而今也是蒙牛精选牧场精挑细选的优质奶源地。精选牧场的选,是顺应天、地、人的自然之选,选一方好水土,孕育一杯好牛奶。
天
来自北纬41°的馈赠
敕勒川如一块被自然精心雕琢的宝地,静静躺在北纬40°至41°的怀抱,温带大陆性气候温柔拥抱,给予着鲜明的四季变化。“天苍苍”不仅是敕勒川视觉上的壮丽景象,还是其独特气候的生动写照。
草原多分布在半干旱地区,相对缺水,水分过于充足时会生长出森林,过少则会变为荒漠。而敕勒川所处位置却恰如其分,降水主要集中在夏季,年降水量在250-400毫米之间,湿润多雾的空气虽然不利于谷物的生长,但却为多汁牧草的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远离城市的喧嚣与工业的污染,这里的空气纯净透明,充沛的阳光能更有效地直达地面,太阳高度角随季节显著变化,演绎出独特的自然韵律。春季,光照强度提升,气温与降水增多,草原返青,为牧草生长拉开序幕。夏季,阳光近乎直射,更多太阳辐射抵达地面,与适宜温度配合,植被贪婪进行着光合作用积累营养。
秋季,光照开始减弱,气候变干,草原逐渐褪去绿色换上金黄,储备着养分。冬季,阳光变为斜射,气温降低虽看似不利,但降雪和低温有助于土壤水分保持与病虫害抑制,为来年的草原埋下生机的伏笔。
一场大雪之后的草原,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示出别样的风姿,而草原的严酷也埋藏在这美景之下。 摄影/白龙 中国国家地理 2012年10期
▉温差在这里也扮演着自然的调香师角色。白天温暖阳光照耀下,牧草贪婪进行光合作用和新陈代谢,积累有机物;而夜间低温则降低了呼吸作用速率,减少了养分的消耗,蛋白质、矿物质等营养物质能够更好地保存和沉淀。这昼夜之间的温差,如同一位巧手的调香师,精心调配出牧草独有的清新与醇厚,让精选牧场的奶牛们吃到的牧草更甜。
北纬40°至41°之间,正是世界公认的黄金奶源带,也是历史地理学家划分的农牧分界线。同时有着“蒙古高原草原区与黄土高原草原区的分水岭”、“黄河流域的北界”、“我国400毫米等降水量的分界线”、“季风与非季风的分界线”、“华北植物区系与蒙古高原植物区系分界线”等多个“title”,敕勒川独一无二的气候条件,不仅有利于牧草的生长,也是让奶牛舒服生活的温度区间,这正是蒙牛精选牧场不断追寻和守护的地方。
地
黄河转弯 水草丰美
敕勒川能够成为水草丰茂之地,除了纬度和气候的优良基因,优越的地形更是关键所在。古老的地壳运动将内蒙古高原上这块汉代的“前套”地区开凿的平坦而开阔,南坡陡峭北坡平缓的大青山如同雄伟的天然屏障,阻挡着来自西伯利亚寒流和蒙古高原风沙的侵袭,为敕勒川营造出相对稳定温和的小气候环境,让植被安然生长。
请横屏观看
河套平原及水系示意图 中国国家地理 2008年01期
阴山与黄河在此相互映衬,流经阴山南侧时,受地形地势影响,黄河向南拐弯,形成了著名的“几”字形自流弯,它像一条绳索将一片沃土牢牢套取在其中——这正是“河套”地名的形象来源。而敕勒川恰如点睛之笔落在这个“几”字的顶端,地处广袤富饶的河套平原,人们以“黄河百害,唯富一套”来形容这块土地的弥足珍贵。
黄河河水不仅为河套地区提供了丰富的地表水,还通过渗透作用补给地下水,使得敕勒川地区的地下水资源也十分充沛,有些地方甚至可以用铁铲挖出水来。
历史上黄河数次改道泛滥,在阴山南侧脚下留下了数量众多的海子(草原湖泊),这些湖泊和湿地不仅增加了水资源的储量,还形成了独特的湿地生态系统。黄河水、地下水和湖泊湿地等,形成了敕勒川多样化的水源体系,滋养草原各处。
九曲黄河十八弯,最大一弯在河套,蜿蜒的黄河以其无私的馈赠,滋养着这片广袤无垠的平原,使得敕勒川的土壤肥沃而丰饶。由于地势平坦、水流速度减缓,黄河携带的泥沙在这里逐渐沉积,形成了肥沃的冲积平原。这些沉积物富含矿物质和有机质,形成了结构良好、富含营养的土壤,为草原的肥沃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公元5世纪,北魏皇帝将敕勒人从贝加尔湖南迁到黄河以北、阴山以南的草场,从此这里称为“敕勒川” 博物 2011年12期
▉草原,是草的莽野。自古以来敕勒川就是闻名遐迩的绝佳牧场,各类牧草在这里扎根生长,让生活在这片土地之上的牛羊们日日享受“饕餮盛宴”。有着“牧草之王”美誉的苜蓿蛋白质含量达到20%以上,成为牛羊最钟爱的“美味佳肴”。苜蓿草叶蛋白中各类氨基酸含量接近动物性蛋白,氨基酸模式合理,组成比例较为均衡,可以明显改善奶产品的品质。
羊草凭借其出色的耐旱性能,能在较长的时间内提供较多的青饲料,民谚有云:“羊草有油性,不喂料也上膘”,足见其口碑之好;野燕麦、新麦草、蒙古补血草等禾本科和豆科植物,丰富着敕勒川地区植被的多样性,也维护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
苜蓿 中华遗产 2024年01期
有草的地方就有花,山丹、石竹、紫菀、翠雀、地榆、益母草、野罂粟等五彩斑斓的花朵竞相绽放,这里,不仅是牧草的海洋,更是花朵的天堂。从春到秋,野花们轮番上阵,用自己的方式诠释着生命的坚韧与美丽。这些野花不仅装点了草原,更为草原生态系统注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
敕勒川这片被历史与自然共同宠爱的草原,宛如为蒙牛精选牧场精心定制;大青山营造的温和小气候,似是大自然馈赠的舒适怀抱,让这里的牧草生长得格外“甜”;黄河奔腾而来,带来的充沛水源与肥沃土壤等优势,更是精准契合了精选牧场对水源和土壤的严苛要求,让每一片牧草得到的滋养都是得天独厚的。
奶牛吃得好,牛奶才会好。蒙牛精选牧场从源头开始,精挑细选每一个环节,让每一颗牧草的生长环境都更优越,让每一头牛吃到的牧草都更营养甘甜。
人
游牧 与草原天造地设
在宽广辽阔的敕勒川,游牧民族在此世代生息,他们不事农耕,不筑城郭,而是随着季节的变换,追逐着水草丰美之地。
早在春秋时期,敕勒川地区就有赤狄等民族活动的身影,在历史的长河中,敕勒川不仅是敕勒族的家园,还吸引了众多其他民族的目光。匈奴、鲜卑、柔然、突厥等民族都曾在这里留下过足迹,为了争夺这片水草丰茂之地,他们展开了无数次的征战与融合。
敕勒人曾经被叫做“高车族”,是因为他们善于制造一种两轮高车,后来草原上蒙古人所用的“勒勒车”,便是由此演化而来。
在草原上,至今仍能看到勒勒车,一首《勒勒车转着日月》“草原上的车变了很多,阿妈还是喜欢那辆勒勒车,勒勒车转着日月,把阿妈的日子洒向长长的车辙。”唱出人们内心对草原的怀念与眷恋。
摄影/额博 畅读集萃 2019年06期
▉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这看似简单的生活方式,却蕴含着对自然规律的深邃洞察。这与蒙牛精选牧场倡导的顺应自然、合理利用资源的理念有着异曲同工之妙。每年随季节更替,牧民带着牛羊群踏上寻找丰美水草的旅程。
春临大地,积雪融化,嫩绿新芽探头,他们便赶着牲畜至河边或山谷,让牛羊享受最先复苏的青草。夏日炎炎,他们前往地势高且凉爽之地,让牲畜躲避酷热,茂盛牧草满足牛羊生长所需。秋至时分,他们回到平原,趁牧草结籽前的丰美让牛羊养膘,储备寒冬能量。冬季来临,他们寻背风且有草料之地,艰难越冬。
牛羊吃草有着独特方式,它们只吃草尖,这样会刺激草再生,越吃,草长得越好,严格意义上的游牧,在一个地方逗留不会超过14天。敕勒川因游牧而受益,当游牧民族带领牛羊群离开一片草地后,被啃食过的牧草会重新茁壮地繁衍。同时,牛羊的粪便又为草地提供了天然的肥料,游牧民族懂得尊重自然规律,合理利用资源,与草原上的万物和谐共生。
游牧或“季节性轮牧”最大的受益者是生态环境 中国国家地理 2016年06期
敕勒川除了自古以来便是游牧民族的天堂,更是优质奶源的摇篮。一方水土,孕育一杯好奶,漫漫十数年,蒙牛精选牧场从全国精挑细选好牧场,塞北明珠、衡水湖畔、贺兰山阙等特色牧场遥遥伫立,选择自然的选择,不仅要传承千年的牧养智慧,更要找出这天赐的一方好水土,从牧草到奶牛再到牛奶,将这份纯净与美好,造就一杯带着“敕勒川味道的”好奶!
敕勒川的天、地、人三重合一,天的独特韵律、地的丰厚馈赠、人的智慧生息,共同交织成了一幅动人心魄的草原画卷,也共同演绎着一段段关于生命、自然与文化的赞歌。动人的诗词仍在传唱,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地现牛羊,这里就是我的心之所向。
参考资料
中国国家地理客户端
敕勒川一个民族一首歌——王溯
城中草原敕勒川——呼和浩特日报
这里是敕勒川:见证东西魏的纷争往事——呼和浩特日报
走进《敕勒歌》,了解一个民族、一块地方——国家人文历史
(广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