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化木赏析网

深度解读《道德经》第38章:智力与心性,谁主沉浮?

发表时间: 2024-06-24 16:44

深度解读《道德经》第38章:智力与心性,谁主沉浮?

上徳不德以是有徳,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徳。

徳: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内心充实便是遵循徳。

憨山大师:“学道者,唯务实德充乎内,不必计其虚名见乎外,虽不求知于世,而世未有不知者也。”

21章“孔徳之容,唯道是从。”审视“德”的形态和运作方式,会发现“德”只是遵循于“道”而来的变化,“道”用之于人,即为“德”。“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里无形无象地运行,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遵从道,跟随道,能依据道的规律而行事便是有“德”之人。

上徳之人内心充实,能够依“道”而行事,内无分别心,不以“善、不善”为标准,顺应的是事物的本性,不执着外在形式上的徳,因此上徳的人不以徳为徳,所以不会失去徳。

下徳之人始终以“善、不善”为标准,从不偏离“徳”,始终以“徳”为标准来衡量万物,被“徳”所 束缚,所以他获得“徳”名,实则失内,是舍真求伪,似得实失,所以说“下徳不失徳是以无徳。”下徳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徳,实际上是达不到“徳”的。

  • 上徳”之人心中没有德的概念,凡事顺应物性,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即不执着名或利,也又不执着于成事后的事情走向,事是自然而成,无刻意为“徳”痕运,所以不会失去“徳”。
  • 下徳之人也能够依“道”而行事,但执着于成,执着于不失于“徳”。过于执着于“德”就会被“德”所束缚而偏离道,最终因刻意为“徳”而留下痕迹(善行无辙迹,善于做事的人不用刻意造就,一切自然而然,所以就不会有痕迹。)所以说“下徳不失德,是以无徳”。

庄子》:“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静止的水是平的极致,它可以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内心平静如水,外物就不能撼动。所谓德,就是形成完美纯和的修养。德不外露,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能离去。”

上徳之人徳不外露,不留“徳”的痕迹,人们发现不了他的“德”,更不会以此来称颂,但时间久了,事件多了,人们会慢慢察觉他的“徳”,自然能亲附;下徳之人,时时把“徳”放在第一位,以“徳”为准绳,时间久了,人们也发现他为“徳”的刻意痕迹,便会不再自然亲附,最终是无“徳”。

上徳无为而无以为也。上仁为之而无以为也。上义为之而有以为也。上礼为之而莫之应也,则攘臂而乃之。

上徳是不刻意追求“无为”的自然无为。上仁是追求“有为”的无以为。上义是为追求名或利的有所作为。上礼:是为追求名或利,当得不到响应时,会强制别人按照礼义制度去做的有所为。

表面上老子是在说人,实则是借“徳、仁、义、礼”来阐明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只有在有诚信的社会里,人民才会有安全感,也才会上行下效,以信侍人

  • 第一等级社会。徳治,政府能顺其自然规律,无为自治,每个人都可以按其自然本性生活,无拘无束。最大的特点是,①好似政府不存在,统治者是谁民众不知道,只有在有灾难时,政府才会出现。②无规则,无限制,行为自发。
  • 第二等级,仁治,最仁德的政府,不是为了统治而对老百姓好,是为百姓好而统治。特点是①要做事,为老百姓着想,为人民服务。②无以为:没有目的,我做事是让老百姓过得好,不要求回报。老百姓知道统治者是谁,会自发的歌颂统治者。③有规则,有限制,行为自发。在规则内自愿!
  • 第三等级,上义。政府:我要维持统治,我知道我做坏事我统治不了,所以我做好事,做好事方便统治。特点:①我要做事,我要有所作为。②有以为,我做了好事,你们要歌讼我,我要名声,我要回报。我所做的一切都是有目的的,是有目的的为老百姓着想。③有规则,有限制,行为不是自发的。
  • 第四等级,礼治社会,儒家创立的等级制度。父父子子,君君臣臣,..等级制度森严,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位置,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都安排好了。最大的特点①有所作为,我认为这是好的,我就做。 不但我要做而且你还得必须跟着做,如果你不做,就违背了“好”定义。②规则强制,行为强制,无个人意愿。③看似合情合理,实则是无形的监狱,毫无人性、毫无人权可言③强权专制,强者制定规则,弱者执行游戏规则。

失道而后徳,失徳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礼者忠信之泊也,而乱之首也。

所以失“道”后“徳”出来了,失“徳”后“仁”出现了,失“仁”后“义”出现了,失“义”后“礼”来了。礼来了是因为忠信淡薄了,需要用礼来束缚,规范。所以当礼仪制度出现的时候就说明社会已经开始混乱了。

“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人类历史,“有道”的时候,社会安定,秩序良好时,不需要仁义礼。不以“道”为依据时,才开始讲“徳”,“徳”是什么,是遵循本性、本心,然而怎么可能事事时时能随心?所以无法讲“徳”了,只好讲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将心比心;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真正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想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只好讲义;义是什么?义就是合理、公正,有利于公众的道理,义没人管的时候,是无法让所有人遵从的,所以只好讲礼;礼就是行为准则、规范,不管有没有人,你必须这么做。所以讲礼才是失礼的开始。

如果大家都不乱来,都会自发的去遵循“仁义”,何必用“礼”来规范。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礼出来的时候,正是说明了诚信已经失掉了,社会早已无诚信可言,到处是欺蒙骗,所以需要礼赶快出规范。

  • 《庄子》古时候的人,生活在混沌鸿蒙、淳风未散的境况中,人与外部世界混为一体恬淡无为、互不交往,阴阳谐和而又宁静,四季变化顺应时节,万物都能尽享天年,人们即使内存心智,也没处可用,内心始终保持着天然。
  • 燧人氏、伏羲氏统治天下时,道德已衰退,世事随顺却已不能浑然为一。神农氏黄帝统治天下时,世道安定却已不能随顺民心与物情了。唐尧、虞舜统治天下之时,开启了治理和教化的风气,淳厚质朴之风受到干扰与破坏,已然背离大道,寡有德行,人世间舍弃了天然本性而顺从于各自的私心。再后来教化、民风无法安定天下,就又贴上了浮华的文饰,增加了众多的俗学。文饰浮华毁坏了质朴之风,掩没了纯真的心灵,人民开始迷惑和纷乱。

前识者,道之华也,而愚之首也。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薄;居其实而不知其华。故去彼取此。

人们开始注重表面形式时(礼),就是在注重道的表面浮华现象,这是愚昧无知的,流于表面将导至奸伪欺诈的行为出现。所以大丈夫一定要让自已处于厚实的境界,而不要让自己陷入到浅薄的境地。一定要“徳”充于内,守住内心的“朴”外顺其自然,遵循天道而行,而不要流于表面,失了内心的“真”。37章“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所以要去掉表面和糟粕,而守住内心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做到“内不化”而外能随顺。如果一个人丢掉了内心的自然朴实,那么将丢掉一切,从失道开始,就会失去德,而后又失去仁义,最后只剩下表面形式。

  • 《易经·坤卦》“厚德载物”,心性厚重之人才能包容承载一切。
  • 《庄子》“生死之事够大的了,能够守住自然本性使德充于内的人的心境,能不随死生而改变本心,哪怕天崩地裂,也不能改变他的心境。他所达到的至真之境,已超越一切的生灭相,固守了自己的根本。”

为什么说注重表面形式是愚昧无知的?

大家都流于表面的时候,没有人会用心经营诚信,总是竭其聪明才智去做些蝇头小利的事,长久以往就会形成奸伪欺诈的不良风气,人与人之间再无诚信可言。

人靠信誉来维持、国家也需要靠信任来维持。个人失去信用后,寸步难行。国家失去公信力后,国将不国。

  •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庄子说:凡事亦然,始乎谅,常卒乎鄙;其作始也简,其将毕也必巨。”无论什么事情都是这样,开始的时候能够做到彼此信任,最后变成相互欺诈;开始时单纯细微,临近结束就会变得纷繁巨大。
  • 从信任到相互欺诈,从单纯到复杂,根本原因就是过于注重表面的礼、形式,而无真诚的“信”,所以走着走着走向了欺诈。

《庄子》“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古人保全自身不用狡辩文饰的智慧,不用智谋令天下困顿,不用心智来困扰心性独立自处而返归自然的本性,又何需有所作为。道本身不是小行,德本身也不是小识,但是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所以说匡正自己就可以了。

外在的机巧和文饰,都是伤及自身心性的根源。保持纯正的自然本性,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