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6-24 16:44
徳: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本性、本心。顺乎自然,内心充实便是遵循徳。
憨山大师:“学道者,唯务实德充乎内,不必计其虚名见乎外,虽不求知于世,而世未有不知者也。”
21章“孔徳之容,唯道是从。”审视“德”的形态和运作方式,会发现“德”只是遵循于“道”而来的变化,“道”用之于人,即为“德”。“道”是一种客观存在,在宇宙里无形无象地运行,德是“道”在人世间的体现。“孔德之容,惟道是从”,遵从道,跟随道,能依据道的规律而行事便是有“德”之人。
上徳之人内心充实,能够依“道”而行事,内无分别心,不以“善、不善”为标准,顺应的是事物的本性,不执着外在形式上的徳,因此上徳的人不以徳为徳,所以不会失去徳。
下徳之人始终以“善、不善”为标准,从不偏离“徳”,始终以“徳”为标准来衡量万物,被“徳”所 束缚,所以他获得“徳”名,实则失内,是舍真求伪,似得实失,所以说“下徳不失徳是以无徳。”下徳的人表现为外在的不离失徳,实际上是达不到“徳”的。
《庄子》:“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静止的水是平的极致,它可以成为我们行为的准绳,内心平静如水,外物就不能撼动。所谓德,就是形成完美纯和的修养。德不外露,万物自然亲附而不能离去。”
上徳之人徳不外露,不留“徳”的痕迹,人们发现不了他的“德”,更不会以此来称颂,但时间久了,事件多了,人们会慢慢察觉他的“徳”,自然能亲附;下徳之人,时时把“徳”放在第一位,以“徳”为准绳,时间久了,人们也发现他为“徳”的刻意痕迹,便会不再自然亲附,最终是无“徳”。
上徳是不刻意追求“无为”的自然无为。上仁是追求“有为”的无以为。上义是为追求名或利的有所作为。上礼:是为追求名或利,当得不到响应时,会强制别人按照礼义制度去做的有所为。
表面上老子是在说人,实则是借“徳、仁、义、礼”来阐明自己心中的理想社会,只有在有诚信的社会里,人民才会有安全感,也才会上行下效,以信侍人。
所以失“道”后“徳”出来了,失“徳”后“仁”出现了,失“仁”后“义”出现了,失“义”后“礼”来了。礼来了是因为忠信淡薄了,需要用礼来束缚,规范。所以当礼仪制度出现的时候就说明社会已经开始混乱了。
“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
老子认为:人类历史,“有道”的时候,社会安定,秩序良好时,不需要仁义礼。不以“道”为依据时,才开始讲“徳”,“徳”是什么,是遵循本性、本心,然而怎么可能事事时时能随心?所以无法讲“徳”了,只好讲仁,仁是什么?仁就是将心比心;仁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可是,真正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立场想事的人越来越少了,只好讲义;义是什么?义就是合理、公正,有利于公众的道理,义没人管的时候,是无法让所有人遵从的,所以只好讲礼;礼就是行为准则、规范,不管有没有人,你必须这么做。所以讲礼才是失礼的开始。
如果大家都不乱来,都会自发的去遵循“仁义”,何必用“礼”来规范。所以说“夫礼者,忠信之薄也,而乱之首也。”礼出来的时候,正是说明了诚信已经失掉了,社会早已无诚信可言,到处是欺蒙骗,所以需要礼赶快出规范。
人们开始注重表面形式时(礼),就是在注重道的表面浮华现象,这是愚昧无知的,流于表面将导至奸伪欺诈的行为出现。所以大丈夫一定要让自已处于厚实的境界,而不要让自己陷入到浅薄的境地。一定要“徳”充于内,守住内心的“朴”外顺其自然,遵循天道而行,而不要流于表面,失了内心的“真”。37章“化而欲作,吾将阗之以无名之朴。阗之以无名之朴,夫将不辱。”
所以要去掉表面和糟粕,而守住内心的自然真实的状态。做到“内不化”而外能随顺。如果一个人丢掉了内心的自然朴实,那么将丢掉一切,从失道开始,就会失去德,而后又失去仁义,最后只剩下表面形式。
为什么说注重表面形式是愚昧无知的?
当大家都流于表面的时候,没有人会用心经营诚信,总是竭其聪明才智去做些蝇头小利的事,长久以往就会形成奸伪欺诈的不良风气,人与人之间再无诚信可言。
人靠信誉来维持、国家也需要靠信任来维持。个人失去信用后,寸步难行。国家失去公信力后,国将不国。
《庄子》“古之行身者,不以辩饰知,不以知穷天下,不以知穷德,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已,又何为哉!道固不小行,德固不小识。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故曰:正己而已矣。”
古人保全自身不用狡辩文饰的智慧,不用智谋令天下困顿,不用心智来困扰心性独立自处而返归自然的本性,又何需有所作为。道本身不是小行,德本身也不是小识,但是小识伤德,小行伤道,所以说匡正自己就可以了。
外在的机巧和文饰,都是伤及自身心性的根源。保持纯正的自然本性,才是真正的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