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17 19:35
榆中县博物馆珍藏着一枚秦代的半两钱,钱币青铜铸造,形制外圆内方,正面篆书“半两”二字,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所流通的货币,也是封建社会最早的方孔圆钱。
秦半两见证着秦始皇在货币上的大一统。战国时期,诸侯国各自为政,各国流通的货币也不相同,齐国有法化刀,楚国有蚁鼻钱,燕国有明刀,韩国有方足布,赵国有尖足布,魏国有桥足布,秦国有圜钱等等。钱币形状各异,轻重不一,换算困难,给当时的商品流通造成了极大的困难。
秦始皇是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伟大政治家。他于公元前221年统一六国之后,为了国家发展的需要,下令废除原各国的旧币,以秦币为基础推行新的货币制度。秦半两这种方孔圆钱,就是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为了适应商品经济的发展,结束紊乱的币制,而统一施行的钱币。“半两”钱外圆内方,无内外廓,背平无文;篆书“半两”二字分别列于穿孔两侧,钱文凸起,由丞相李斯所书写,布局严谨,笔划方折,雅卓刚健。这种小篆文字也是秦始皇统一诸侯国后所通用的文字。这种半两钱重为古代的十二铢,古代以十黍为一絫,十絫为一铢,二十四铢为一两,十二铢为当时的半两。
“半两”钱的造型极具象征意义和政治色彩。外圆代表天圆,内方代表地方,象征着古代“天圆地方”的宇宙观。同时它也是秦代“天命皇权”的象征。秦代的统治者认为外圆象征天命,内方代表皇权,把钱做成外圆内方的形状,象征君临天下,皇权至上,秦“半两”流通到何处,皇权威仪便散布到何方。“半两”钱圆中有方,方外有圆,刚柔并济,静动结合,达到了匀称均衡之美的最高境界。
“半两”钱上的数字体现了阴阳五行学说的思想。秦“半两”重十二铢,直径十二分,半径六分,这些数字都是六或六的倍数。“六”是阴阳五行中水的记数,水代表着财,如此众多的六出现在钱币上绝非偶然,是古人一种思想含义的体现。
此外,从材料利用和制作工艺来看,“半两”钱的造型比其他任何形状都节省铸材,是一种最优化的选择,而且中间的方孔便于固定锉修和携带流通。充分说明当时的人们在材料利用、工时效率方面和携带流通等方面都有过深刻的研究和探讨。
总之,“秦半两”的出现,标志着秦始皇在货币和文字上的大一统,标志着中国古代钱币的初步成熟,这种 “圆形方孔”的古钱币造型,贯穿中国整个封建社会,沿用了两千多年。是中国货币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它的出现,极大地便利了全国各地之间的商品交换和经济往来,便利了国家的赋税征收,同时也促进了辽阔疆域内经济共同体的形成,并影响到相邻国家和地区,具有非凡的历史意义。秦“半两”在体现古代哲学思想、皇权思想、阴阳五行学说的同时,还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意识和效率观念。它集实用性、艺术性、思想性于一身,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智慧的结晶!
文/图 榆中县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