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3 06:00
文字/编辑:夏有喃风
提到瓷器,都知道咱中国牛。各种各样的瓷器里,有种叫“绞胎瓷”的,现在全世界保存完好的也就60多件。
这玩意儿,失传了800年,2000年的时候,河南一个大哥给它整出来了,央视都报道了,全国人民都激动不已。
你可能会问,不就是个瓷器吗,至于吗?
这“绞胎瓷”啊,还真不一般。
它产自河南焦作当阳峪,唐代就有了,到宋朝那会儿,技术那是相当成熟,名气也大。
为啥呢?因为这“绞胎瓷”里外都是一个色儿,宋朝人觉得这代表着“君子本色,表里如一”,所以特别喜欢,文人墨客都抢着收藏。
说白了,“绞胎瓷”贵就贵在它不好做。
你想啊,得把两种或多种不同颜色的瓷土揉到一起,跟和面似的,还得搅,搅完还得拉胚,最后才能进炉子烧。
这揉泥的时候,稍微手劲儿不一样,或者手法变一下,这花纹就完全不一样了,木纹、鸟羽纹,啥都有,贼好看。
所以说,每个“绞胎瓷”都是独一无二的。
可惜啊,北宋末年,金兵入关,兵荒马乱,中原大地到处都在打仗,就在那时候这技术就丢了。
直到20世纪4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日寇的军队一路打到河南焦作,一看这瓷器漂亮啊,就想把技术弄到手。
结果呢,这技术早就没人会了,当地人最多也就烧点“绞胎陶”,比不上“绞胎瓷”。
日本人拿了技术回去,自己鼓捣了几十年,也培养出了一些所谓的“绞胎艺术家”。
有一段时间,全世界都以为“绞胎艺术”是从日本传出来的,很多艺术家都跑去日本学。
但说实话,日本人做的“绞胎瓷”还真比不上咱中国古代的。
为啥呢?他们烧制的温度不够,瓷化程度不高。
这“绞胎瓷”好不好,关键就看瓷化程度,瓷化程度越高,收藏价值越高。
在中国把这技术复原之前,全世界也就不到100件“绞胎瓷”,都放在博物馆里供着呢。
那这失传了800多年,又被日本人偷学了几十年的技术,最后是怎么回到中国人手里的呢?
这还得说一个人,叫柴战柱,河南焦作人,从小就对“绞胎瓷”着迷。
大学毕业后,他进了当地的瓷器厂,可惜厂子没多久就倒闭了。
为了学艺,柴战柱跑到景德镇待了六年,后来才知道自己家乡还有“绞胎瓷”这门手艺,而且早就失传了。
柴战柱一听,心里那叫一个难受啊,老祖宗传下来的东西,怎么能丢了呢,于是他决定把“绞胎瓷”给烧出来。
为了烧“绞胎瓷”,柴战柱把房子都抵押了,还跟亲戚朋友借了不少钱,全部投进去。
这“绞胎瓷”的制作工艺复杂得很,稍微有点差错就烧不出来,古代就有“十窑九不成”的说法。
为了找到合适的烧制温度,柴战柱不知道尝试了多少次,真的是“烧一窑,坏一窑,坏一窑,烧一窑”。
功夫不负有心人,2000年的时候,柴战柱终于烧出了“绞胎瓷”。
当时他正在烧窑,结果到关键时刻,煤气没了。
柴战柱赶紧跑到老乡家借煤气罐,等他回来的时候,火已经灭了。
柴战柱心想,这回又失败了,干脆等温度降下来再烧吧。
结果没想到,就因为这阴差阳错的熄火,反而烧出了真正的“绞胎瓷”。
打开窑门的那一瞬间,柴战柱都惊呆了,瓷器表面上的花纹,那叫一个漂亮,晶莹透亮,温润如玉,简直就跟天上的云彩一样。
柴战柱成功复烧“绞胎瓷”的消息很快就传开了,央视都来采访他,全国人民都知道了这位“绞胎瓷”传承人。
从那以后,柴战柱更加努力地研究“绞胎瓷”的烧制技术,他还收了不少徒弟,把自己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他们。
现在,柴战柱已经成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绞胎瓷烧制技艺”的代表性传承人。
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让更多人了解“绞胎瓷”,让这门古老的技艺传承下去。
老祖宗传下来的优良技艺可不能丢,中国还需要更多像是柴战柱一样的人。
参考资料
人民政协网:《河南省焦作市政协常委柴战柱:把老祖宗留下来的技艺、文明、产业传承下去》
上观新闻:《曾濒临失传!“编出来的瓷器”入驻技博馆》
百度百科:柴战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