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9-06 19:59
前言:有句脍炙人口的名言叫做:庆夫未死,鲁难未已。
该名言来自于春秋时期,给自己兄长戴绿帽子,又先后弑杀了两任国君的鲁国恶臣,庆父。
当时人们对他的评价是:只要他活着,鲁国的灾难就不会停止!
可又有几人知道这位恶名昭著的庆夫,竟然就是儒家亚圣孟子的祖先!
那么,庆父是何方神圣?能够获此评价。而在庆父死后,鲁国又是否真的安定下来了呢?
一,庆父是谁?
庆父有个因老婆而闻名的父亲鲁桓公,就是老婆文姜和大舅哥齐襄公搞骨科,然后被干掉的绿帽倒霉鬼。
故事要从公元前693年,鲁桓公陪着老婆文姜回娘家齐国说亲所起。
本是丈夫陪妻子回娘家,却没成想文姜和自己的兄长齐襄公发生了不伦之恋,被鲁桓公知道后,本着一不做二不休的原则,齐襄公直接就把鲁桓公送上了路。
鲁桓公窝囊死后,他的儿子鲁庄公继位,但是此时的鲁庄公才刚刚十岁,根本就无力统治国家,于是乎,不出意外的鲁国国君再次出现了大权旁落的现象。
更加糟糕的是,由于鲁桓公干了一件极其缺德的事情,那就是把一心一意:想要当周公的兄长鲁隐公杀死,更是极大地破坏了统治阶级内部的默契。
就像汉宣帝灭了霍光全族以后,就没有人还痴心妄想地,以全家死光的代价当霍光了,有的只有王莽和曹操。
但好在鲁庄公虽然幼小,但也并非没有依靠,首先就是作为齐国公室之女的母亲文姜。
虽然这个妈当得确实不太靠谱,联合自己的兄长干掉了丈夫,让鲁庄公幼年丧父,但是现在也顾不得别的了,有个能依靠的妈总比什么都没有强,你说是吧?
其次,鲁庄公还有三个兄弟,分别是庆父、叔牙、季友。
其中,庆父最为年长,同样也颇有手腕。
请大家明白,能够在史书上留下大名气的权臣人品可能很糟糕,但是能力绝对是有水平的。
并且,后来也正是靠着以庆父为首的三位兄弟帮忙,鲁庄公才成功收回了权力。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可能是受自己父亲那一代的影响,鲁庄公生前对于这三个兄弟虽然比较宠爱,但其实并没有让他们过多地参与军政事务。
反倒是曹沫、曹刿、施伯这些与鲁庄公并无太多血缘关系的外臣得以重用,而这在讲究亲亲尊尊的鲁国是很罕见的。
或许鲁庄公也明白自己的兄弟可以共患难,但是却不能共富贵吧。
可有些东西是不会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二,庆父乱始
公元前662年,还算颇有作为的鲁庄公终于即将走到了生命尽头。
然后,鲁庄公遇上了自己祖父当年的困境,应该立谁为继承人?
鲁庄公的正妻名叫哀姜,并没能够给鲁庄公生下嫡子,因此,鲁庄公只能够从庶出中挑选继承人。
可是尴尬的是,此时鲁庄公还活着的儿子大多也都比较年幼,
于是,鲁庄公先和自己的三弟叔牙商量,应该由谁接班的问题。
可殊不知,此时的庆父早就已经张开了大网,在此之前庆祝,不仅已经用各种手段迫使叔牙站在了自己一边,还和自己的嫂子哀姜私通,使自己能够掌握第一手信息。
因此,叔牙不出意外地劝鲁庄公,国赖长君,应该立庆父为君。
可是鲁庄公的四弟季友却认为,有子而传弟,这违背了周礼,是取乱之道,劝鲁庄公立公子般为君,并且,季友还后发制人,强迫叔牙转变立场,立盟约与自己共同拥立公子般。
终于,鲁庄公下定决心将君位传给了自己的儿子公子般。
可是庆父又怎么会甘心呢?
不久后,鲁庄公去世,庆父开始动手了。
在哀姜的帮助下,庆父攻杀了继位不到两个月的公子般,随后又立哀姜妹妹叔姜之子开为鲁君,即闵公。
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公子友则逃往陈国。
仅过了一年, 庆父又杀死了闵公。
季友试图拨乱反正,但根本斗不过庆父,于是无奈之下,只得带着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
此时,齐国正是齐桓公在位。
齐桓公作为公认的春秋五霸之首,除了尊王长仪之外,还要求诸侯们恪守周礼。
眼见鲁国内乱频发,齐桓公便派大臣仲孙湫前去调查,看看鲁国的内乱到底何时能够停止。
大臣仲孙湫在从鲁国考察一番后,对齐桓公说道:庆父不死,鲁难未已。
不过庆父到底还是没能够登上君位,由于庆父的倒行逆施,连杀国君,引发了鲁国国内的空前动荡。
季友又得到了齐国的支持,成功杀回了鲁国,赶走了庆父。
庆父眼见大势已去,只得逃往莒国。
姬申继位,为僖公。
莒国后来迫于鲁国的压力,将庆父送了回去,庆福知道回到鲁国肯定没好果子吃,于是在半路自杀!
至于哀姜这位齐国的公主,也被齐桓公杀死。
在这里给大家补充一句,当初齐襄公死后,公子小白也就齐桓公和他的兄长公子纠逃亡在外。
其中公子纠跑到了鲁国,得到了鲁庄公和哀姜的支持,与齐桓公争位。
所以,对于齐桓公而言,哀姜虽然是自己的血亲,但同样也是政治上的敌人。
那么话说回来,庆父做了这么多恶事,他的后人在鲁国又混得如何呢?
三,什么叫做贵族的游戏,你不懂?
按照后世的逻辑,像庆父这种先后干掉了两任国君,而且还给一位先君戴绿帽子的存在,灭他九族都算是从轻发落了!
可是当时作为鲁国相邦的季友,却硬是保住了庆父儿子公孙敖的禄位。
又因庆父在庶子中排行老大,所以他的子孙便以孟孙为氏。
那么,季友打的又是什么算盘呢?
答案是,强卿弱君。
请大家一定要搞清楚一件事,那就是,国君和他的家族对外可能会利益一致,但是内部也是有利益冲突的。
这点不妨看看郑桓公,这位和周天子分家不过第三代的王族血脉,可是第一个站出来公开打脸周天子的姬姓诸侯!
与此同时,晋国的曲沃代翼也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再想想此前鲁隐公和鲁桓公之争。
季友非常清楚,一个新的时代即将到来,而如果想要保证自己和子孙的利益,那就要打造一个可以对抗国君的利益共同体。
于是在季友的一手策划下,以季孙氏为首的鲁国三桓(即桓公的三个儿子组成的同盟)正式形成!
三桓此后逐渐成了鲁国的实际控制者,他们可以驱逐甚至是废立国君!
哪怕是孔子对他们也是无可奈何,甚至1度被他们逼得如丧家之犬,惶惶而走。
不过,也正是在他们的折腾下,使得鲁国日益衰落,终于走向灭亡。
老话说得好,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伴随着鲁国的日益衰落,曾经也算烜赫一时的三桓家族也逐渐走向了没落。
在正史中,有据可考的孟孙氏第11代宗主孟敬子之后,孟孙氏便随着鲁国一起埋葬在了历史长河之中。
不过,他的子孙有不少逃往他国,保存了血脉。
比如说后来与孔子并称为儒家二圣的孟柯孟子。
公元前256年,早就已经淡出了人们视野的鲁国被楚国灭亡。
至此,鲁国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