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时间: 2024-08-22 07:58
塔尔寺
作者 | 周志峰
1
塔尔寺,
塔儿寺。
先塔,而后寺。
2
塔尔寺坐落于青藏高原东北部的青海省西宁市湟中区一座形似八瓣莲花的山坳中,距西宁市西南二十五公里,为藏传佛教圣地,格鲁派六大寺院之一。
塔尔寺依八瓣莲花山而建,被八座舒缓的山峰环抱着。整个寺院建筑遍布每一座山谷和两侧的高坡,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构成一幅壮丽神奇的画卷。山坡林荫之间,台阶高垂。绿影婆娑,金顶红墙隐现。碧瓦朱檐,猎猎经幡招展。蓝天白云,殿堂鳞次栉比。每一堵墙,每一座殿堂,都独具特色和魅力,散发着信仰和虔诚的光芒,编织着塔尔寺万古不朽的传奇。走进塔尔寺,你将被其浩大的规模和精致的建筑所震撼。
塔尔寺始建于明洪武十二年(1379年),因最初修建宗喀巴大师纪念塔,而后逐渐建成寺院,故名塔尔寺。
塔尔寺的由来还有一段美妙的传说呢。相传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创始人宗喀巴于藏历1357年10月10日诞生在宗喀,人们尊称他“宗喀巴”。宗喀巴自小聪颖过人,十六岁离家赴藏潜心学法二十余载,其母思儿心切,托人捎去自己的一束白发,提示他老母已白发苍苍,望他回家见上一面。宗喀巴当时正在朝拜各派名寺,遍访高僧名师,刻苦研习佛法,决意不返,就给母亲和姐姐各捎去一幅用自己的鼻血画成的自画像和狮子吼佛像。他在信中嘱咐:若能在我出生地点用十万狮子吼佛像和菩提树为胎藏,修建一座佛塔,就如同与我见面一样。
1379年,其母与众信按宗喀巴信中所嘱,找到当年埋藏宗喀巴胎衣的地方,在剪脐带滴血的地方果然长出一株菩提树,至今还生机勃勃,堪称奇迹。母亲把翻印的十万张狮子吼佛像放置在旁,建成一座小石塔,这就是最初的塔尔寺。
明万历五年(1577年),人们在石塔旁建了一座明制汉式弥勒佛殿。后来经历朝历代扩建,始具规模。清康熙以来达到鼎盛时期,光住寺僧众就达3600余名,活佛80多位。目前,塔尔寺占地600余亩,总建筑9300余间,主要有大、小金瓦殿、大经堂、九间殿、花寺弥勒佛殿等25座殿堂,僧舍及各类建筑一万余间,内藏文物十万余件,成了蜚声海内外的雪域名刹。
塔尔寺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诞生地,是庄严的佛教圣地和道场,是珍贵的民族文化遗产。它以博大精深的佛教文化,造型精美的佛像造型,辉煌而独特的建筑风格,浩如烟海的古籍藏书,丰富而珍贵的文物收藏,独具一格的“藏艺三绝”,以及高僧辈出的修学氛围享誉海内外,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信众和游客前来朝圣观揽。
3
进了山门,广场上耸立着八宝塔。
八宝塔建于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据说是为了纪念佛祖从诞生到涅槃的功德而建。从东到西依次是:佛祖诞生的聚莲塔、成佛的菩提塔、初次讲经说法的多门塔、降伏外教的降魔塔、重返人间超度众生的降凡塔、平息诸僧内部争端的息诤塔、信徒祈愿佛祖佛法永存的祈寿塔、佛祖圆寂的涅磐塔。这八座白塔分别代表世尊一生“启正智、立正信、行正业、立正命、正语言、见正性、戒定慧、正体魄”的八大功德。
八宝塔一字排开,布局匀称挺拔,造型雄浑有力,为典型的藏风覆钵式佛塔。塔刹金光闪耀,直指苍穹。塔身洁白如玉,圣洁无暇,饰有佛祖从诞生至圆寂八件大事的表相。塔座端庄高大,为方形须弥座,雕琢着栩栩如生的瑞兽和鲜花。底座青砖砌成,腰部装饰有经文,台基坚实稳固,承载着塔尔寺厚重的历史。塔的上部为粉白瓶形,竖有刹杆相轮,刹杆顶端设有仰盘、覆盘和日月宝珠曳彩。每一个塔身的南面都镶有佛龛,每一个佛龛里面的梵文,都记载着美丽动人的佛祖传说。八宝塔外围,汉白玉的护栏如玉带环绕,守护着神圣之地。众多的信众在此绕塔礼拜,积累功德,为心灵寻找庇护之所。
八宝塔左侧是护法神殿,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殿宇完美地融合了汉藏建筑风格:朱红的外墙上镶嵌着铜镜,独具匠心地砌成鞭麻墙。殿顶单檐歇山式,上覆鎏金铜瓦,光彩灼灼。故又称“小金瓦寺”。
寺内两座桑炉静静伫立,是信众煨桑处,可以往里面放柏枝,桑面,还可以洒酒。这是众生与神灵沟通的场所。
神殿二楼回廊陈列有牛、羊、熊、猴、狼、熊、鹰等动物标本。据说也是护佑寺庙的神灵,因为制作标本使用了极为神秘的藏药,所以百十年经久不坏。这些标本象征着佛法无边,充满野性的恶魔也能被佛法征服。它们彰显着原始藏民对力量和勇气的崇拜。
大殿的左边有一匹宝贵的白马标本,相传是三世达赖喇嘛从西藏拉萨到塔尔寺的坐骑。三世达赖喇嘛要骑着这匹白马从拉萨去蒙古讲经,途经塔尔寺时,白马咬住他的衣袖,不让其前行。达赖喇嘛只好将白马留在塔尔寺,自己到了蒙古,三天后就不幸病故。白马却不再进食,在达赖病故的当天也饿死在塔尔寺。至此,塔尔寺的喇嘛们才恍然大悟,感动之余就把白马制成标本供奉在小金瓦寺里。
护法神殿两边墙壁上绘满了宗教壁画,是塔尔寺三绝之一。这些壁画色泽艳丽,形象奇特,具有藏传佛教壁画的代表性。据说是用矿石和宝石磨成粉作为颜料,才做到颜色如新的。壁画内容广泛,所绘的大都是护法神形象,多取材于佛经故事、神话故事、姻缘故事、释迦牟尼生平故事、宗喀巴佛院的业绩等。
在这些宗教壁画中,吉祥天女给人的印象最为深刻。壁画上的天女双目圆睁,充满了森煞之气,仿佛要降服世间一切妖魔鬼怪,让人望而生畏。相传,这位天女早年嗜血成性,残忍暴虐,被佛祖降服后,成为一位大护法神,表明了佛法无边的感召力。整幅画面构思巧妙,布置恰当,色调和谐,精巧细腻,层次分明千姿百态,栩栩如生。
塔尔寺的壁画古朴,线条细腻明快,形象生动而略有夸张,绘画技艺润熟,整体流畅舒展,尤其注意人物性格的刻画,使作品形神俱佳,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自明代以来,塔尔寺壁画成为研究佛教文华艺术、民族学、民俗学的珍贵资料。
护法神殿的大门两侧是两排转经筒。这种嘛呢经筒在藏传佛教寺庙里是最常见的。筒用木头或金属做成,中间是空的,里面装满了经书。筒的侧面雕有文字,均是梵文。其间的“晻、嘛、呢、叭、咪、哞”,即观世音菩萨的六字真言。藏传佛教徒普遍认为常念这六个字,平时可以消灾免祸,死后就可以升入天堂,免下地狱。藏族男女老少无人不知六字真言。藏族地区的牧民信徒从小没有受教育的机会,诵读经文有困难,为了表达对佛的虔诚,诵经念佛时就采用了默念六字真言这种一举两得的办法,既念了经书,又会求得佛祖保佑。
4
护法殿前有一座时轮塔,塔高约十三米,方底圆身,洁白如雪,属典型的藏式宝塔,是为纪念九世班禅来塔尔寺讲授“时轮大灌顶法”而建造的。
时轮塔右侧,那一座小巧玲珑、单独成院的宫殿式建筑就是祈寿殿。
祈寿殿飞檐斗拱,彩绘精美,翠绿的琉璃瓦覆顶,占地472平方米,建于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专为年仅九岁的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祈祷长寿而建。传说喇嘛为该殿开光时撒了一把吉祥米,便化作漫天的花雨落下,故又称“花寺”。后来,开光法会的散花处,长出了一株不同寻常的菩提树,天长日久,此树周围又长出了十一株小树苗。盛夏时节,繁花似锦,幽香四溢,圣洁而高雅。
祈寿殿正面琉璃砖墙上的小门玲珑别致,屋顶四面翘起,斗拱精巧明快,柱头梁枋都饰有飞禽、走兽、花卉、文纹等花饰,围墙门楼饰有琉璃砖雕。殿门外墙壁上有两幅砖雕,分别是“鹿鹤同春”和“葡萄刺猬”,都有着吉祥如意的含义。
院子里的菩提树林枝叶茂盛,浓荫蔽日。树荫下,花坛上竖立着一块一米多高的黛青色石头。相传,宗喀巴大师的母亲当年背水时,常常依靠在这块石头上休息,后人就把这块石头叫做“憩石”,现在这石头成了信徒们朝拜的圣物。
殿内供奉着佛祖释迦牟尼及其弟子、青狮坐骑的弥勒菩萨、白象坐骑的普贤菩萨。前面三尊小佛像是过去佛、现在佛、未来佛。左右两边是无量寿佛和白度母塑像。左右两厢是各具形态的十六罗汉和四大天王。殿内木雕精湛细致、层层重叠,是塔尔寺的艺术珍品。
祈寿殿右侧小殿内供奉当地山神刘琦,前方有建于公元1832年的印经院。经院珍藏许多大师文集的木刻印刷版,还有经文、经幡、护身符等木刻板,所印藏文经典,畅销藏区各地。
庄重威严的大金瓦殿在阳光下金光灿烂,光彩夺目。我随着人流来到大金瓦寺。
大金瓦寺有一棵六百多岁的菩提树。院内的菩提树为母树,被包裹在大银塔的中心。院外的为子树,枝叶繁茂,隐天蔽日。院内的树与院外的树根脉相连,根茎相连代表着母子连心。据说,塔尔寺的这棵菩提树每片叶子都能显现出一尊狮子吼佛像,如果有人有幸拾取,会带来始料未及的幸运。在菩提树下,我默默种下一瓣心香,愿能心生智慧,顿悟真理。
大金瓦殿是塔尔寺的圣殿,也是宗喀巴大师诞生的地方。它位于全寺正中,建筑面积450平方米。大金瓦殿初建于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于清康熙五十年(1711年),用黄金1300两,白银一万多两改屋顶为金顶,形成了三层重檐歇山式金顶,后来又在檐口上下装饰了镀金云头、滴水莲瓣。飞脊装有宝塔及一对“火焰掌”。四角设有金刚套兽和铜铃。底层为硫璃砖墙壁,二层是鞭麻墙藏窗,突出金色梵文宝镜,正面柱廊用藏毯包裹。殿内还悬挂着乾隆皇帝御赐的金匾,题字为“梵教法幢”。
现在塔尔寺的塔是“金包银,银包木,木包石,石包树”。传说,宗喀巴大师诞生时,脐带血滴落的地方长出一棵菩提树。宗喀巴大师成为一代宗师后,家乡的这棵菩提树的每片叶子上均有一尊狮子吼佛像。宗喀巴得知此事后,让母亲在树旁修一座塔,声称见塔如见儿,于是便有了塔尔寺最早的建筑。后来,塔尔寺信徒僧侣以小石塔为中心,又在其上加盖银塔,如今又在银塔之上加盖金塔,塔外不断扩建殿堂、佛塔等,形成了今日大金瓦殿盛大无比的规模。
进入大金瓦殿内,迎面矗立着十二三米高的大银塔。大银塔以纯银作底座,镀以黄金,并镶嵌各种珠宝,裹以数十层白色哈达,以示尊贵。塔上有一龛,内塑有宗喀巴像。塔前陈放有各式酥油灯盏,银鼓号角,玉炉金幢。梁枋上布满了帷、幡、绣佛、围帐及布陈天花藻井,层层哈达,琳琅满目。整个建筑庄严大方,雄伟壮观。
在大金瓦殿前,有许多信徒对着大殿磕长头。这种全身匍匐的磕头方式叫做“五体投地”,是对佛表达虔诚的最高参拜形式。只见那松木地板被手掌、膝盖和前额磨出一道道印坑。信徒们嘴里喃喃地念着佛经,每念完一段,就双手合十,双膝跪下,匍匐在地,前额磕在地板上。他们反复着这套机械动作,也不知磕了多少次,脸上满是汗水,依然虔诚地念着,跪着,磕着。
塔尔寺内随处可见这种磕长头的信众。即使是体力最好的信众,也要磕三个月之久,才能磕够十万长头。一些体力不支的半道在高原去世了,同伴就会带上他的一颗牙齿继续踏上朝圣之路。这些信众的虔诚让人敬畏,他们扎扎实实,一步一磕,即使是在台阶上也是一丝不苟地磕头。当他们五体投地扑倒在尘土中,我仿佛看见一朵朵圣洁的莲花悄然开放。
5
从大金瓦殿出来,我们去了大经堂。
大经堂初建于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土木结构,藏式平顶,建筑面积近两千平方米,拥有168根大柱,是塔尔寺规模最大的建筑物。它是喇嘛们集中诵经学习进修的地方,堂内设有佛团垫,可同时供一千多名喇嘛集体打坐诵经。遇到活佛莅临的日子,更是僧众聆听佛法的场所。
大经堂有许多彩幡、壁画与塑像,还有宝瓶、宝塔、宝伞等诸多法器。经堂内部陈设非常考究,装饰着琳琅满堂的天花藻井和黄、红、绿、蓝、白五色幡帏,梁檐上绘有藏式风格的图案花纹,经堂的柱子上包裹着绣有龙凤彩云的藏毯,整个经堂五彩缤纷,富丽堂皇。墙壁上布满了佛龛,供奉着弥勒佛、十一面观音、十世班禅、宗喀巴大师、护法金刚诸多塑像,还有珍贵的大型堆绣挂佛、刺绣佛,工艺精湛,形象逼真。在一千多平方米的屋面上,按照宗教法制和西藏传统艺术、装有铜制镏金的金鹿法轮、各式金幢、宝瓶、宝塔、宝伞和倒钟等,把一个单调的草泥平顶打扮得绚丽多彩,令人眼花缭乱,目不暇接。远眺平顶,金碧辉煌,璀璨夺目,给人以威严而神秘的感觉。
大经堂中有塔尔寺三绝之一的堆绣。堆绣是用各色棉布、绸、缎剪成所设计的各种图案形状,精心堆贴成一个完整的画面,然后用彩线绣制而成。其工序有图案设计、剪裁、堆贴、绣制,个别图案部分上色等。以堆贴为主,绣制为辅。堆绣使佛殿绚丽多彩,富丽堂皇,也给人一种身临佛境的神秘感。它是艺僧们的劳动和智慧结晶,呕心沥血的佳作,不仅受到信徒的赞赏和崇敬,也为社会艺术界人士所称道。
堆绣分平面堆绣和立体堆绣两种。平面堆绣是将剪裁成的各色布料图案堆贴在设计好的白布上,再用彩线绣边即成。它是绘画与刺绣的结合,既有绘画的色彩鲜艳,又有刺绣的细腻精巧。立体堆绣是在剪的图像内垫上棉花或羊毛使图形凸起,然后粘绣在对称的布幔上,再将堆绣好的不同形状的图像用绣缎联成一个巨幅画卷,构成一组完整的画面,悬挂于殿堂之上,所堆绣的形象富有立体感和真实感。它是浮雕与刺绣的结合,既有浮雕的立体感,又有刺绣的细腻之巧,体现出更高的工艺美术价值和审美价值。
堆绣内容题材基本与壁画一样,主要选择佛像、佛经和罗汉故事,也有神话传中的故事,具有浓郁的藏族风情和宗教色彩。其制作工艺精细,图案别致,注重人物形神塑造,讲究各色绸缎的选用配置,形象生动,富丽奇绝,粗犷中显细腻,点滴中见绝妙,技艺精湛,巧夺天工。
大经堂中悬挂的“十六罗汉显神通”就是一幅大型绝妙的堆绣佳作。堆绣艺僧依藏传佛教十六罗汉和八仙各自的神通,按照自己的丰富想象和审美经验堆绣出个性鲜明、形态表情各异、具有神秘、憨态可掬和美感的十六罗汉及八仙形象。或降龙、或伏虎、或镇魔、或返老还童,其造形皆达到了静中有动、生动传神、惟妙惟肖的境地。
塔尔寺单幅堆绣题材多为各种佛、菩萨、护法神、密宗金刚、八瑞相、宝马、白象、喷焰摩尼等图案,联幅画面多为佛教故事和神话故事。塔尔寺每年农历四月、六月两次大法会上所展献在莲花山上的释迦牟尼像、狮子吼佛像、弥勒佛像和宗喀巴大师佛像,就是艺僧们在巨幅锦幔上堆绣的巨型佛像。大佛长十余丈,宽六七丈,其面积之大足以遮盖一座小山,气势壮观,供数万游客信徒瞻仰膜拜,堪为佛寺的艺术瑰宝。
6
塔尔寺以酥油花、壁画和堆绣闻名于世,号称“塔尔寺三绝”。
我们在护法神殿欣赏了壁画,在大经堂欣赏了堆绣。从大经堂出来就迫不及待直奔“塔尔寺三绝”之一的酥油花陈列馆。为了保护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93年,塔尔寺建起了专门陈列酥油花的酥油花馆。
酥油花是一种用酥油制作的雕塑艺术品,常见于藏传佛教寺院。僧侣们用酥油、面粉、颜料等材料,经过精心雕刻和塑造,制作出各种佛像、人物、山水、亭台楼阁、飞禽走兽、花卉树木等艺术精品。酥油花色泽鲜艳、形象逼真,既是宗教仪式的道具,也是僧侣们展示艺术才华的舞台。
在酥油花陈列馆,我们终于看到了一架一架的酥油花。酥油花是藏族独有的捏塑艺术,用柔软细腻、可塑性强的酥油为原料,调入各种矿物、植物颜料捏塑而成。取材于佛经故事,有人物、飞禽走兽、花草树木等。一架酥油花,从整体来看,亭台楼阁数十座,人物、走兽动辄以百计,大至一两米的菩萨金刚、小至十数毫米的花鸟鱼虫无所不备,浮雕与圆雕结合,人物与景物结合,佛界与凡间结合,动态与静态结合,时空分而不断,物象繁而不乱,色彩缤纷,浑然一体。
传说,宗喀巴大师学佛成功后,想在佛前献花以表敬意,1409年,他首次在拉萨大昭寺发起祈愿大法会时,正逢严冬,没有鲜花,宗喀巴便用酥油捏成花朵,组织制作了大型立体人物群像的酥油花供奉于佛前。此后,酥油花传入塔尔寺,在此相沿成习。后来,很多黄教寺院都有在宗教节日制作酥油花的习惯,但以塔尔寺的规模最大,也最出名。
塔尔寺酥油花的展示为一年一次,即每年农历正月十五日晚,从天黑至天亮这段时间。每年春节前几个月,酥油花艺人便将纯净的白酥油,揉以各色石质矿物染料,塑造成各种佛像、人物、花卉、树木、飞禽、走兽,有的还组成宗教故事、人间天上生活及神话故事等。每年正月十五日,皓月升起,华灯初放,塔尔寺便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元宵酥油花灯节,人们做花、赏花,祈求吉祥平安,几百年来从未中止。酥油花分两个地方固定展示,在大经堂的上下两处分别设立大型花架,届时两朵“鲜花”同时绽放。按传统的作法,待酥油花展示完毕,在天亮之时全部撤离,现场不留痕迹,酥油花也同时被毁,形成昙花一现、神秘莫测的感觉。
制作酥油花要经过塑形、涂塑、塑面、固定等工序,最后固定在几块大木板上或特制的盆内,高高低低,件件悬空,塑出大小各异的造型,大到数米亭台楼阁、菩萨金刚,小到三五厘米的花鸟虫鱼,成为布局完整的立体画面,情态逼真,栩栩如生。制作完成的酥油花画面要向前呈二十度左右的斜度,一是便于观者稍抬头即可观全景,二是怕酥油花自上而下融化,上面的融液弄花下面的造型。
由于酥油花的融点很低,酥油花的制作过程非常艰辛,制作必须选在冬季,作坊内不能生火,艺僧们在捏制之前都要把手浸泡在刺骨的雪水中,为防手温回暖,必须不时浸冰水,抓冰块,让手指保持冰凉。为了表示对佛的虔诚,许多僧人愿意不辞劳苦地塑造,有的僧人为了能在佛前供奉一株酥油花而冻坏手指。
塔尔寺酥油花的题材多样,主要以神佛祖师、文臣武将、飞禽走兽、花鸟鱼虫、山林树木、花卉盆景、楼台亭阁等组成各种故事情节。酥油花用形象逼真、栩栩如生的手法反映了大量历史事件,记载了众多英雄人物,同时用宗教的角度和眼光来观察历史,看待社会,是研究历史所需要的有价值的资料。
7
在返回西宁的旅游大巴上,我情不自禁写下一首小诗:
《朝拜塔儿寺》
塔儿寺打坐在莲花山上
莲花山盛开在青藏高原
来塔儿寺
爬过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个石阶
转起大经筒
只为朝觐宗喀巴
膜拜酥油花佛
朝拜堆绣
还有五百年的七彩壁画
跪拜在金瓦殿
顶礼三千六百颗宝石装点的金银塔
和一株护持在塔外的
菩提树
朝拜塔儿寺
不须用脚走
得用心
去丈量虔诚
来塔尔寺吧,这里的一草一木都诉说着禅意,一砖一瓦都阐释着虔诚!
来塔尔寺吧!在塔尔寺穿透心灵的钟声里,放下世俗的烦恼和压力;在藏传佛教的梵音经呗里,感受信仰的力量和美好;在塔尔寺神奇而瑰丽的佛光里,找到内心的宁静和安祥。
来塔尔寺吧,用心去丈量人世间至真的虔诚!
(图片资料由作者提供)
—END—
【专栏作家】周志峰,在报刊及网络发表有散文诗歌作品等,出版有散文集《鹮舞汉江》。陕西省作协会员,现居陕西洋县。
来源:读书村,版权属作者所有。